崇德帝皇太極(4)
第三位是衍慶宮(次東宮)淑妃巴特馬·璪,原是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的竇土門福晉。林丹汗死後,她攜部眾降金,不久被皇太極納娶。她撫養蒙古一女,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娶焉」。第四位是永福宮(次西宮)庄妃,俗稱大庄妃,名布木布泰,是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又是中宮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侄女,關雎宮宸妃的妹妹。庄妃14歲嫁給皇太極,這年皇太極34歲。皇太極即皇帝位后,封她為永福宮庄妃。庄妃作為一個女人,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生下一個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皇帝。這年她28歲。庄妃的故事後面再講。皇太極為了聯絡蒙古,以次女下嫁林丹汗之子額哲,命濟爾哈朗娶林丹汗遺孀蘇泰太後為福晉,長子豪格及二兄代善、七兄阿巴泰分別同察哈爾部聯姻,從而構成錯綜複雜的姻盟。松錦用兵,精於謀略。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極開始在遼西同明軍進行決戰。清軍圍困錦州,明守將祖大壽告急。崇禎帝派洪承疇為總督,率8位總兵、13萬步騎、4萬馬匹,解錦州之圍。洪總督採取「步步為營,且戰且守,待敵自困,一戰解圍」的兵略,於崇德六年即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進軍至松山。兩軍初戰,「清人兵馬,死傷甚多」,清軍失利,幾至潰敗。敗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帶病急援。史載:「上行急,鼻衄(nǜ)不止,承以椀(碗)」,鼻子流血不止,用椀接著,馬不停蹄,晝夜兼行500餘里,趕到松山。他部署:埋下伏兵,斷敵退路;襲劫積粟,斷敵糧道;高橋設伏,擊敵逃兵;大路列陣,截敵援兵。經激戰,獲大勝。《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駱駝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蕩,多如雁鶩。」洪承疇退縮到松山城中。清軍破城,洪承疇被俘。明朝得報洪承疇殉國,朝廷祭奠、褒揚,結果洪承疇卻投靠了清朝,鬧了一個大笑話。自萬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年)撫順第一次交鋒,至崇禎十七年即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在近30年間,對明清興亡產生極其深遠影響的主要是三大戰役,這就是薩爾滸之戰、沈遼之戰和松錦之戰。薩爾滸之戰是明清正式軍事衝突的開端,標誌著雙方軍事態勢的轉化——明遼東軍由進攻轉為防禦,后金軍由防禦轉為進攻;沈遼之戰是明清激烈軍事衝突的**,標誌著雙方政治形勢的轉化——明朝在遼東統治的終結,后金在遼東統治的確立;松錦之戰標誌著明清遼東軍事衝突的結束,雙方遼西軍事僵局的打破——明軍頓失關外的軍事憑藉,清軍轉入新的戰略進攻,為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下基礎。設反間計,除袁崇煥。天聰汗皇太極在事業發展過程中,有一件事很值得大書一番,這就是巧設反間計,除掉袁崇煥。事情要從源頭說起。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攻而未克,不久鬱郁而死。皇太極親臨戰場,目睹了八旗戰史上這場最慘痛的失敗。父汗死了,皇太極要報仇!於是,發動了寧錦之戰。天聰元年(1627年)五月,皇太極在寧遠、錦州戰敗。寧遠、寧錦兩役失敗,皇太極認識到:袁崇煥是他經山海關進入中原通道上的「攔路虎」。所以,皇太極用了一計:繞道山海關,攻打北京城;調動袁崇煥「勤王」,實施「反間計」,除掉袁崇煥。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山海關,繞道內蒙古,進攻北京城。這時的袁崇煥被崇禎帝重新起用為兵部尚書、薊遼督師。他曾奏報,遼東防守堅固,敵軍不會通過;但薊鎮一帶防務空虛,應當加以重視。朝廷對他的奏報未予理睬,而塵封起來。當袁崇煥在山海關巡視的時候,得到皇太極進攻京師的軍報。他急點九千騎兵,日夜兼馳,前來救援,同敵決戰,保衛北京。袁崇煥駐兵在北京廣渠門外,兵無糧,馬無草,白天作戰,夜間露宿。袁崇煥身先士卒,中箭頭的衣甲,像刺蝟皮似的。袁崇煥連獲廣渠門和左安門兩捷,京師轉危為安。皇太極就使用《三國演義》中周瑜利用蔣干盜書使曹操中反間計的手法,設計陷害袁崇煥。此計,《清史稿·鮑承先傳》記載:翌日,上誡諸軍勿進攻,召承先及副將高鴻中授以秘計,使近陣獲明內監系所並坐,故相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有二人自敵中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經略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內監楊某佯卧竊聽。越日,縱之歸,以告明帝,遂殺崇煥。十二月初一日,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以議軍餉為名,命袁崇煥到紫禁城。當時,北京城戒嚴,九門緊閉。袁崇煥坐在筐里,被人吊到城上。袁崇煥到了紫禁城平台,崇禎帝並未議餉,而是下令將他逮捕,下錦衣衛獄。第二年八月十六日,一代名將袁崇煥在北京西市被凌遲處死。《明季北略》記載:袁崇煥受刑時,人們咬牙切齒,買從袁身上割下的肉就酒喝,喝一口,罵一聲。這個記載,未必可靠。但說明當時京城上下都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誤認為袁崇煥「通敵」。事情一直到清朝修《明史》,在滿文檔案中看到當時的記載才真相大白。事過100多年後,袁崇煥的冤案由乾隆帝給予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