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上的紫禁城――紫微垣(4)
這樣,晉國只剩下三大家族,晉國國君完全成了一個擺設,還得經常去朝見三家。再後來乾脆晉國國君被廢掉,韓、趙、魏把晉國徹底瓜分,都自封為王國。史家常提到的「三晉」,就指韓、趙、魏三國。可見若無王良出力,戰國時的形勢不定會怎樣呢!正因為王良駕車之技、駕車之功,故也被升上星空,成了天上馭馬的星神。4.文昌帝君的故事我們再把目光投向紫微垣附近,在紫微垣外,還有一組小星,它們雖然不很亮,但與魁星一樣,也主管人間知識分子的功名利祿,而且它們的作用比北斗魁還大,這就是文昌星座,又稱「文曲星」。文昌六星在北斗魁的上方,過去這個星座包括了朝中的各主要文武大臣。上古時政府崇尚武力,以強權實施統治,到中古以後,天下歸一,「大一統」社會提倡以文德治天下,以法度、教化為主,所以文昌也就名副其實,有了「文明昌盛」之義,由此人們便認為文昌主宰功名祿位了。到了元朝時,文昌星座被封為「文昌帝君」,又叫「梓潼帝君」,下面我就講一講它的來歷。相傳在西晉時,四川梓潼縣七曲山住著一家張姓夫妻,以砍柴為生,非常勤勞,但一直沒有孩子。一天,張公上山砍柴不小心割破了手指,鮮血滴到下面的清泉里,不料泉水裡鑽出一個小男孩,開口就叫他爹,非常活潑可愛,張姓夫妻就收養了這孩子,給他取名叫張亞子。後來母親生病了,張亞子晝夜守在母親身邊伺候,並割下自己胳膊上的肉為母親治病。後來張亞子入朝為官,文武雙全,品德高尚,為人們所敬重。在一次抵禦外敵進犯的戰鬥中,張亞子因孤軍深入、寡不敵眾而戰死。梓潼縣人為表彰他的忠君愛國、孝敬父母的情操,在他的老家七曲山建了一座「張亞子廟」。到了東晉時代,四川在北方少數民族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統治之下。附近又出了一個叫張育的人,他不滿前秦的統治,舉旗造反,自稱蜀王,率領一伙人抗擊前秦政府,後來也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戰死。後人為了紀念他,也在梓潼七曲山建了一座「張育祠」,尊之為雷澤龍神。因為這兩個廟祠相距不遠,所紀念的人又都姓張,經常被人搞混,所以後代乾脆把這兩處神祠合在一起,叫梓潼神祠。梓潼神的名字還叫張亞子,但他越來越不像那個英雄張亞子了,也不像張育,唐朝時這個張亞子先被唐玄宗李隆基封為左丞相,又被唐僖宗李儇封為濟順王。到了宋代,據說有一個姓李的讀書人,為了求取功名去拜梓潼神,當天夜裡,他就作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梓潼神的引導下來到了成都天寧觀,在觀里,一個道士指著織女的支機石對他說:你以此為名,必能中舉。醒來后,李秀才覺得此夢非同尋常,便真的改名叫「李知幾」,結果,當年就考中了舉人。此故事一傳十,十傳百,可能就從那時開始,梓潼神與文昌星發生了聯繫,最後元朝時被封成「文昌帝君神」。文昌帝君除了保持張亞子忠主孝親的事迹外,主要是掌管文人的功名之事。據說,他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全是作官,他總是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從中可看到張亞子的影子)。因此後來天帝讓他掌管天下學子考試晉陞之事。隨著元明以後科舉的制度化,文昌帝君成了知識分子的命運之神,誰要想走科舉之路,求取功名,就一定要祭拜文昌帝君。後代許多文人學士還甘願為他捉刀代筆,寫了洋洋數千萬字的文章歸在文昌帝君即張亞子名下,張亞子又成了著作等身的大文豪,而且是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其作品囊括了天文地理、文史哲經、星占醫術等知識。各地也都建起了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地位簡直可以與尊奉孔子的文廟並提。僅北京就有七座文昌宮,估計可能是因為進京趕考的文人太多,少了的話,文士們一股腦都來拜,怕擠不過來。最有意思的是文昌帝君兩側的兩個侍童造像,一個手捧印鑒,瞪眼皺眉,名叫「天聾」;另一個手拿書卷,張口結舌,稱作「地啞」。印鑒是文昌帝君的御封大印,書卷是文人們的成績薄冊。文昌帝君找兩個聾啞人來伺候,這兩人能言的不能聽,能聽的不能言。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舉,如同今日的高考,關係著人的一生前途,所以保密問題是第一位的。梓潼縣七曲山的梓潼神祠,因是文昌帝君的發源地,所以建的文昌宮規模最大。另外,一些鄉間私塾、書院甚至一些文人的書房也供著文昌神像或神位。每年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生日,學子們都要到文昌宮去祭拜,並舉行文昌會,吟詩作文,互比高低。明末張獻忠的起義軍攻入四川時,他去文昌宮遊逛,發現宮神叫張亞子,就說:「你姓張,咱家也姓張,俺跟你連了宗吧!」於是讓人塑了一尊自己的坐像,供在文昌宮裡。張獻忠是個毫無理想、沒什麼見識的草莽英雄,只會亂殺人,誰願意尊奉這樣一個無聊的人?張獻忠兵敗之後,他的塑像就被人們丟到大街上。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