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百萬」:一個震醒沉睡的財富夢(2)
誰知他的蚊帳由於式樣新穎,做工又精細,並且潔而雅、柔而實,貨一出現,就受到顧客稱讚,被爭購一空。欣喜之餘,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個絕好的發財機遇,必須把握住。隨即,他把家裡的老伴、女兒、兒媳都動員起來,空出自己家的房子,把成都市的一些國有商店裡積壓的尼龍紗布全部買下來,在街道上招收一些待業青年做工人,進行大批量生產,每天生產數百頂蚊帳。結果,一年下來銷售一萬多個蚊帳。蚊帳為他迎來了經營上巨大的轉折,也給他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為了使產品的式樣不斷更新,他常去參觀各種工藝美術展覽,在蚊帳的圖案、帳頂及帳檐的設計上大費心思,不斷改進產品外型。不久,他生產的產品既有粉紅、鵝黃、蔥綠、天藍等色澤鮮艷的,也有月白、蛋清等素凈淡雅的,但每一頂挽起時如花藍當空,引人觀賞,垂放時如飛瀑直瀉,無風自動。為做到「貨不留、利自生」,他又注重產品價格上的穩定便宜,在尼龍紗布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堅持不提高產品的價格;為使產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他在選料做工上嚴格要求,專設質量檢查員,把住產品質量關,一點點抽絲、脫絲都不放過……幾年中,他奔波各地,了解需求變化,揣摸顧客心理,改進產品款式,爭取市場份額,經常夢中還沉浸於有關蚊帳的構想。人們送他一個稱號「蚊帳王」。傳統的蚊帳上的帳圈是用竹子作的,又大又沉,為方便顧客攜帶,他自行設計了組合塑料帳圈。為增加居室的優雅和舒適情趣,他突發奇想地在帳頂商標內裝進了香片,掛上后香飄室內,香味持久,令人有室內生春之感。結果,他生產的蚊帳比傳統的蚊帳輕,他的蚊帳比別人的蚊帳香。「蚊帳王」成功了,他的蚊帳先後擺上了全國各大著名商場的櫃檯,北京、天津、上海的著名商場為他的蚊帳開設了專櫃。幾年間,他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僅向國家交納的稅費款項就有幾十萬之多,自己一躍而成了腰纏萬貫的「富翁」。人們送給他一個「楊百萬」的稱號。在這個時期,「個體戶」、「下海」是最富有誘惑力和煽動性的名詞,也是激動人心的事業,它使相當一部分人先冒出了「富」的尖尖角,這位「楊百萬」可以說是改革開放初期轟轟烈烈的個體戶大潮中致富的傑出典型。先富起來的「個體戶」們一下子把中國人沉寂的財富夢想敲醒了。3個體戶:「閉門家中坐,財向頭上落」早期的個體戶時代,是一個長期壓抑突然釋放的發家致富的時代。在「楊百萬」式人物誕生的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會上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工人窮,農民富,發了財的是個體戶」;「富不富,比比個體戶」;「要想富,當個體戶,擺個小攤,頂個縣官,汽車一響,賽過市長,全家做生意,收入超過總書記」。在人們的心目中,個體戶這個名稱是一頂最具魔力的帽子,似乎只要戴上它就會「閉門家中坐,財向頭上落」。1978年,全國個體工商者只有14萬人;1980年,便增加到80萬人;到1987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845萬,資金也從0.53億增加到179億元,許多人因為抓住了機遇而個人資產上百萬。個體戶的發展給長期紮緊褲帶過日子的人們帶來了富裕的希望。在改革開放之初,「個體戶」時代正是市場化的最早期。最初進入這一領域的大多是一些膽大的農民、城鎮待業青年、返城知青,甚至勞改釋放人員等邊緣人群。他們相對文化層次較低,但是由於進入市場早,不分白天黑夜地勤勞苦幹,通過極其簡單的方式迅速地獲取了財富,由此形成了中國的第一批高收入群體。後來許多成為著名的財富人的,如哈爾濱的李曉華、四川的劉永好劉家兄弟、廣州的盧俊雄都是這一時期開始崛起,並且逐漸邁入富裕之列的。然而,也正因為這個時期的市場門檻低,進入方便,所以,沒多久利潤就從高降低。這一領域獲得暴利的日子,在20世紀90年代初便告結束。但是,先富起來的第一批財富者們憑所積聚的原始資本,不久就轉向新的行業與領域,又開始了新的財富積累。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