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戰陳留(二)
首先,感謝」流其利「朋友的推薦。謝謝你的支持。小刀銘感五內。
其次,關於」流其利「和其他朋友說的引號的問題,我已經在前幾章都做了修改。以後也會注意寫作習慣。爭取給大家提供一個愉快的看書環境。
還有朋友嫌棄刀貝布給這本書寫的簡介不好,其實寫的東西都是想到了就寫,沒刻意去潤色。如果哪個朋友有更好的想法,可以發給我。我來更改。謝謝。
------------------------------------
殺~
不知道是誰發出了第一聲吶喊。
殺~
在護城河變成一個一躍可過的小水窪時。
城下烏壓壓的人群終於爆發出了一句歇斯底里的吶喊:
「衝進去,陳留是我們的啦~」
「錢糧、女人都是老子的啦,殺~」
正所謂人一過萬,無邊無岸。
十幾萬,穿著破爛,扛著鋤頭、鐵鍬的民壯,像是陰雨天搬家的蟻群。
一群一群的圍上了陳留這個周上不過十二里的小城。
圍三缺一。
不得不說,作為張角麾下叫得出名號的大將,焦觸還是懂些兵法的。
他先用優勢兵力圍困城池,再讓裹挾而來的民壯拿命去消耗城中的弓箭、火油。
而他的一萬餘精銳兵馬,則駐防四周,伺機而動。每當城中的守軍殺老百姓殺得手軟時,他的精兵就會上去搶攻一陣。
當然,當老百姓被殺的膽顫時,他的精兵也會衝上去,給那寫怯戰不前的提提膽氣——用給快捷的方法把他們殺光。
不用覺著殘忍。
這是農民起義的慣用手法,不管最後起義成功的或者不成功的。他們都用過。
畢竟這是一個快速選拔精銳的好方法。
幾場戰爭下來,死掉的未必都是廢物,但活著的肯定都是精銳。
而且,黃巾軍也養不活那麼多人,走一路、殺一路。只要有個幾萬好兵,他們就能翻天覆地。
至於炮灰:
呵呵~
那不是隨用隨取的東西嗎!
「與我殺!」
見黃巾兵馬已經闖入射程範圍之內,陳宮,陳縣尉當下也不含糊。拔出腰間的長劍,便下達了開戰的命令。
於是,又一輪的屠戮開始了:
「放箭!」
陳留城,北城門的城門樓兩側:
城牆上每隔半米就有一個垛口,用於窺探敵情和放箭殺敵。
而每隔垛口後面都跟著三名兵壯。
最靠近垛口持弓放箭的,是穿著大漢統一赤色軍裝的兵勇;兵勇旁邊的是一個持刀拿盾的民壯。而這兩人之後,則站著一個個穿著各異,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的百姓,他們負責蹲在旁邊搬運箭矢,燒油,運石。關鍵時刻他們還得運送傷病。
這些人中每隔五十米就有一個小校,居中指揮。
在陳宮的開戰命令下達之後,北城門兩側的箭樓上戰旗同時前指。
一時之間,四里長的城牆上鼓聲大作。
錚~
緊接著一眾小校放箭的命令之後,是一片連城一聲的弓弦爆鳴。
嗖~
短暫的呼哨生后,是噗噗的利物穿入肉體的聲音。
聲音很短,但又似乎不絕於耳。
陳宮不知道這一波攻擊斬獲了多少,但只是看著沖向城牆的人群中,像放到的麥子似得,空出了一天四里長的真空帶。
雖然底下的人群對大漢官軍的殺傷力早有認識,在這五天里,官軍殺得人,留下的屍體已經將一丈又七尺的城牆,墊出了一個到半腰的人肉階梯。
可早已經麻木了黃巾們還是對著犀利的攻擊真豬那麼半剎那。
「殺」
顯然,戰爭不會因為炮灰們的震驚而停止。尤其是在勝利唾手可得的時候。
隨著焦觸的帥旗前移,戰鼓高捶。黃巾炮灰營的士氣又在這麼一瞬間回到了他們身上。於是他們又嗷嗷叫的沖了上來。
當然,迎接他們的還是官軍小校們那整齊劃一的呼喝聲:
「放箭!」
如是者三。
....
陳宮捋著短須站在城頭,縱使有黃巾兵,用蹩腳的箭術射向他的額頭,他也一動不動。當~
又一隻蒙對了方向的剪枝被陳宮的護衛擊落。
陳宮似乎根本沒聽見。只是冷峻的臉色越來越難看了:
焦觸的進兵鼓點越來越密集了,黃巾兵的炮灰們衝擊的越老越瘋狂。看著就像一群沒有了思維的野獸。
而且,駐防在四周、冠帶整齊的黃巾精銳也隨著焦觸的帥旗,在緩緩的往前壓。
陳宮相信,只要炮灰營們再往前推進三十米,他們就會一窩蜂的都衝上來。因為城中的箭矢不夠了。這從一波波的射擊密度就看的出來。
一開始的黃巾兵,遭受攻擊后,就像被洗了地。而後就是能三三兩兩的剩下幾個。再後來就像現在這樣已經有稀稀落落的幾十或者上百人,衝上了屍體搭建的樓階上。
.....
咚咚咚~
黃巾兵的鼓聲還在變快:
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
...
一陣急似一陣的鼓聲后是一聲戛然而止的收尾!
咚~
緊接著:
「殺~」
黃巾全軍壓了上來!
排山倒海!
山呼海嘯!
整個陳留城像是被一陣強大的氣浪吹得風雨飄搖!
「呼!」
長呼一口氣。
陳宮忽然明了:
今日便是死期,當先也不含糊。長劍前劈,高喊道:
「將士們,叛匪殘暴。所過之處,皆為白地。今我等就以男兒身軀,獻陳留父老!」
「殺!」
「殺」
....
城上官軍知道勢不可守,城中彈盡糧絕,今日城破,家中妻兒老小儘是俘虜。於是各個奮勇赴死。
「黃巾逆賊,燕趙好漢盡在於此,給我死!」
一聲高呼之後,一名小校,將手中的長弓劈向了正串上城頭的黃巾兵。長弓應聲而斷。小校將弓隨手一扔,撿起手邊的一把長刀,頭也不回的跳下了城牆。
「殺~」
其餘諸官軍,有樣學樣。
都是燕趙子嗣,在這關頭,誰又會怕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