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自成蹊
六、自成蹊
喬氏與王氏也在說這件事,從謝老夫人的院中回來以後,放兩個小姑娘去逛園子,姑嫂二人便在房裡說起悄悄話來。
王氏嫁入喬家的時候,喬氏還沒出嫁,一個性子利爽一個柔和,都不是難相處的人,當年那段時間關係便還不錯。
此時喬氏便正問起王氏的兒子來:「大嫂,我記得成蹊今年也十二了吧,現在在哪裡讀書?」
王氏一聽到兒子的名字頭就不住的疼,太陽穴都跳將起來,抬起手揉了揉,才跟小姑子說道:
「過了今年的生辰就滿十二了,被他爹扔到族學里讀著呢,也是去一天不去一天的,整日想著要去投軍,考武舉……小姑你說,我們喬家怎麼就出了他這麼個不著調的?」
不說還好,越說王氏就越來氣。
在一邊兒聽著的喬氏也不免有些發怔,委實不知該說些什麼好,且不說世家子弟有幾個去考武舉的,最關鍵的是由於開國皇帝本事太大,當初一統大永后隨即就把周邊不安分的幾個國家給打殘了,不但急忙投降,最後還被迫割地納貢。
直到現在,那幾個周國都還沒緩過氣兒來,萎縮在一邊兒不敢動彈呢。
所以這大侄子想去投軍建功,可首先也得有仗給你打才成啊!
喬氏覺得有些不能理解侄子的腦迴路。
不過若是謝珝在這兒的話,就一定懂得喬表哥這叫「中二期」,指的便是一種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自以為是的思想、行動和價值觀。
用四句話來總結這一時期,那就是:
——我與別人是不同的。
——錯的不是我,是世界。
——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有反例,就參看上面三條。
參上。
也幸好他此刻並不在場,若是在場,就會明白,古代世家中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光都是精英,還會有另外一種可能性
——棒槌。
喬氏楞過便開口安慰嫂子:「孩子還小,活潑些也沒什麼不好,等他再大些就穩重了……」
她這話說罷,王氏就嘆了口氣,便道:「希望如此吧,他若是有你家的珝哥兒一半懂事,我也就不用頭疼了,真是白長了這麼些歲數。」
我家阿珝自然是極好的,喬氏心中如此這般想著。
但嘴裡卻不能順著王氏說,畢竟身為父母能數落自家孩子的不好,可外人要是也跟著說了,那就是不長心了。
「成蹊那孩子我又不是沒見過,長得又好,也聰明,成材是早晚的事兒,嫂子也不必太過擔憂了。」心中略一思量,喬氏便笑著對王氏道。
喬氏的聲音輕柔溫和,似一道清泉浸過王氏方才有些焦灼的內心,讓她的心情也舒緩了許多,也有心思聊些其他的事兒了,舒了一口氣便語氣輕鬆地問喬氏:「你家珝哥兒也十歲了,明年應當就不用再去宮中給太子伴讀了罷?」
「約莫是這樣。」說起這件事,喬氏也心情愉悅了許多,面上愈發柔和。
兒子在宮中做伴讀,有些人或許會覺得這是多麼大的榮耀,可他們謝家,還未必將這件事看得多重。都說伴君如伴虎,太子雖說只是儲君,可也是頭幼虎了,自阿珝七歲進宮伴讀起,喬氏看著他一日沉靜過一日,一日穩重過一日,處事成熟地不像個孩子,讓她內心驕傲的同時又覺難過。
她的阿珝,練字讀書向來自律,從不讓他們操心,四歲時開蒙,七歲始學四書五經,九歲便會自己作詩,才學分明與蕭翌不相上下,每旬校考卻只能在第三……
她作為一個母親,有時心疼得不行,也只能轉頭吩咐小廚房替他做些湯水,而不能讓他停下來,都說慣子如殺子,同樣世家出身的喬氏不能更明白了。
在八大家之中,能力才是判定一個人最主要的條件,甚至在當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連嫡庶的鴻溝也能被跨過,大永的開國皇帝便是個最能證明這一點的例子,隴西楊氏旁支庶子出身,最終問鼎大寶。
雖說謝氏家風一貫清正,夫君謝臻對她這數十年來也情深義重,可往後的事,誰又說得准呢?誰又能保證謝氏的旁支中,就不會出一個天資卓越的後輩呢?
所以哪怕她有再多的不舍,也不會去妨礙兒子,而是會利用她掌握的資源,為她的阿珝不斷增添籌碼,直到他將謝氏未來家主的位置坐得穩穩的,任何人都無法動搖半分。
若是日後不用再做伴讀,再找個好老師,以阿珝的資質,未必不能……
於是她幾乎是一瞬就聽出了王氏這話似乎還有旁的意思。
王氏聽了果然慢慢地頷了頷首,似在思索什麼一般,過了一會兒才接著道:「我有個幼妹,前幾年嫁到了九江,她的夫君便是九江書院的山長,她前些日子來信,說有個山長親傳弟子的名額,我家成蹊偏生不愛讀書,這個名額給了他也是浪費,我想著,倒還不如讓你家珝哥兒去。」
喬氏聞言,先是謝過王氏,內心雖有意動,但卻沒有當即答應下來,只推說這件事她也做不得主,還要問問公婆和夫君的意思。
誰料到了晚間,一家子用過膳后,謝珝慢條斯理地放下手中的筷子,神色淡定地對他們開口:
「爹,娘,等到年後兒子想去廣陵書院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