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前言 石破天驚逗秋雨(2)

初版前言 石破天驚逗秋雨(2)

根據我手頭所有的《文化苦旅》的兩種版本,從知識出版社(后改名東方出版中心)1992年3月的第1版,到2001年4月的第2版第1次印刷本,十年中累計印數為472,000冊。以上兩個差錯,都原封不動地保留在那裡。余先生之所以一版再版地不加改正,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他根本不知道有錯;二是他雖然事後知道有錯,但估計「非專業人士」未必看得出來,而看得出來的「專業人士」又不會讀他的書,即使讀了也未必肯特地撰文指出,讓他難堪。於是,在僥倖心理和害怕丟醜的自尊意識的支配下,他就乾脆不去作絲毫改動了。余先生也許沒有想到,作為一個當紅的散文大家,他早已成為眾多文學青年心中的偶像;他的成名之作《文化苦旅》,也被莘莘學子奉為圭臬,成了他們學習的經典和寫作的樣板。在如饑似渴地吮吸著玉液瓊漿的同時,他們也不可避免地會把這些錯誤的文史知識當作補藥吞食進去,並通過自己的創作再傳播給更廣大的讀者。今年夏天,我在電腦互聯網上讀到了一篇題為「獨對青山」的文化散文。作者董桄福大概是個年輕人,他一開始便煞有介事地向人們講起《山海經》和「樂樽和尚」的傳奇故事來:極古的《山海經》中所記奇山怪山無以盡述,其中有後來成為莫高窟映壁的三危山:「舜逐三苗於三危」。古戰場的雄渾氣魄自不必費力去猜度,光是公元366年樂樽和尚被三危山無與倫比的金光震撼,從此開鑿石窟,築就中華文化最宏偉的搖籃……凡是讀過《文化苦旅》的朋友,也許一眼就會看出,這裡的《山海經》和「樂樽」的故事,都是從余秋雨先生《莫高窟》一文中照搬過來的,只是敘述的語句作了一點調整而已。但是,對於引文的出處和人名的寫法,你們會產生絲毫的懷疑嗎?大概不會。因為博古通今的余先生早就這樣寫了。懷疑了董桄福,不就是否定了余先生嗎?我斗膽揣測,如果余先生讀了董桄福的這篇《獨對青山》,恐怕也會感到欣慰的。有誰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在讀者中深入人心,並且輾轉相傳,把影響擴大到更廣泛的人群中去呢?然而,當我今天把這兩個知識差錯考定並揭示出來以後,作為始作俑者的余先生,又將何以處之呢?㈡余先生在《文化苦旅·道士塔》一文中寫道:不久甘肅學台葉熾昌也知道了(王道士發現莫高窟藏經洞),他是金石學家,懂得洞窟的價值,建議藩台把這些文物運到省城保管。凡是涉獵過敦煌學或金石學的人,大概不會不知道清末民初有位著名的金石學家叫葉昌熾。在任何一部中國古今人名大辭典中,都可以查到這個名字。從來也沒有聽說過另外還有個「葉熾昌」的。余先生顯然把名字給記錯了。而且在十年來所有的《文化苦旅》重版本中,這個差錯始終未能得到改正。由於余先生「博學」的名聲盡人皆知,很少有人敢輕易懷疑他,因而其他一些選錄《道士塔》的文學讀本和「秋雨散文」的賞析類讀物,大多照排照印,以訛傳訛,正日益誤導著無以數計的讀者。例如:春風文藝出版社的《文明的碎片》和上海某高校出版社的《大學生余秋雨散文賞析》,都按《文化苦旅》原書印成了「葉熾昌」。上海大學出版社的《余秋雨<文化苦旅>導讀》一書,雖然編撰者發現了這個問題,專門在註釋中把它改正為「葉昌熾」,但卻隻字不提原書的差錯。這種做法,顯然出於為名人諱的考慮,但卻給使用這本「導讀」的人帶來了意外的麻煩。聽說有所中學的語文教師,當他手持「導讀」照本宣科地講到「葉昌熾」時,竟然有學生拿著正版的《文化苦旅》站起來發問:「老師,余秋雨的書上印的是『葉熾昌』,你怎麼說成『葉昌熾』呢?這個人到底叫『葉熾昌』還是『葉昌熾』?」那位語文教師以前大概也不了解葉昌熾其人,一下子愣住了。過了片刻,他只好紅著臉靦腆地說:「當然以余秋雨的原書為準。這本『導讀』沒有好好校對,把『葉熾昌』的人名搞顛倒了,真是!」不要以為這是我編造出來的笑話。它確確實實發生在上海近郊的一所中學里,是一位分管語文教學的教導主任轉告給我的。其實,那個不知道葉昌熾的語文教師,在面對「導讀」和《文化苦旅》原書中一誤一正兩種不同的寫法時,他只能選擇後者。當然,信口開河,誤導學生,他並非毫無責任,但主要的責任者應當是余秋雨先生。自從四年前偶爾發現余先生誤用「致仕」一詞以後,我就感到他在中國古代文史方面的功底不夠紮實,於是開始重新細讀《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後來加上一本《霜冷長河》。邊讀邊想邊查考,查閱翻檢的古今各類圖書和工具書多達二百餘種,摘錄的資料卡片也有五百多張。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我事先確實沒有想到,一向為我喜愛看好,並且早已享譽海內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這兩本歷史散文集,其中大大小小、明明暗暗的各類文史知識差錯,竟然超出了一百個!你想,這兩本文集的字數總共才四十四萬多字,其差錯率卻達到了萬分之二以上。這在建國以來的文學類出版物中,即便不算破天荒,也是極為罕見的。本來,我想把這些查檢出來的問題製成一份勘誤表,供余先生在《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文集重版前作修訂時參考。但看了他駁斥批評者的一些文章,特別是那份《余秋雨教授敬告全國讀者》書以後,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有些非常明顯而無法否認的的差錯,別人早已指出(至少在十個以上),但他就是不加改正。這就以他的實際行動向世人表明,他是不會自覺地接受批評意見的。既然如此,我為什麼還要自作多情地去討個沒趣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月暗吳天秋雨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月暗吳天秋雨冷
上一章下一章

初版前言 石破天驚逗秋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