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MBA的四類人群
目前,國內就讀MBA的人大概可分為四類:1.原來境遇不好,想換個身份,換個社交網路,換個活法;2.原來境遇不錯,但不甘平庸,想讀MBA充實自己;3.職業角色有了轉換,工作中確實需要MBA的系統知識;4.各種總裁級人物,想通過MBA提高領導技巧和管理水平。其中,第2、4類屬於有豐富而有價值的工作經歷、強烈的進取意識和積極意義上的貪婪群體;第1、3類中則多屬於急於脫貧,對職業未來充滿焦慮、恐懼的群體。如果把讀MBA作為一種手段來看,當一種手段服務於多種目的時,必然導致目的之間的衝突,如果這種衝突表現在市場上,就會魚龍混雜,敗壞MBA聲譽。對企業而言,面對五花八門的MBA無所適從,最終「最好的標準就成了沒有標準」。可能是為了篩選,也可能是「立此存照」,有的商學院提出了「讀MBA前的10個問題」,有:你想擴展全球性的視野嗎?(……如果你想從MBA學習中充分獲益,應該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溝通、交朋友。)你是否喜歡積极參与班級的活動?(……MBA需要相當多的課堂參與,學生必須經常發言,還要和項目小組的同學們一起在課外作進一步的討論。)你有沒有刻苦學習的投入精神?(……你能想象從周一直到周五,或者每個周末,你都能保持旺盛的學習精力嗎?)你的英語真的流利嗎?(……這樣你才能在課堂上發言,才能和其他同學一起積极參与小組討論。)誰需要MBA調查顯示,外資企業是MBA的最大「消費者」。從每年流入國際跨國公司的優秀MBA畢業生來看,這些人的年齡大致在28~38歲之間。跨國公司對待MBA具有比較成熟的心態,用人機制也比較健全,因此成為MBA的首選。從行業上看,MBA主要集中在IT、金融和管理諮詢等行業。從地域上看,MBA多數選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城市就業,因為這裡比中小城市有更多的機會。具體到職位,即使是國內名牌商學院畢業的MBA,一般也不會馬上做到很高的職位。讀MBA就像學一些企業管理的常規動作,講述的是駕馭企業的一般規律,掌握的是最基本的商業語言,以逐步形成職業經理人的思維方式,培養的是中層管理人員。要是想成為職業的企業管理人,最好讀MBA,但不能擔保會成為企業家或大老闆。近幾年的MBA開始行業細分,即針對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培養,如醫學MBA、IT業MBA、財經MBA、教育MBA等。這樣,在「寬」的基礎上再「專」,相信會更有競爭力。但是,一些不成熟的企業、跟風炒作的媒體和急功近利的商學院,將MBA塗上了金色。我國的企業由於缺乏經驗,盲目地把MBA理解成企業的救世主,點名道姓要某些名校的MBA。一旦發現與原先想象的不一樣,往往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全盤否定。再加上大部分國企、民企的上升空間較小,MBA在就業選擇時大多比較謹慎。關於MBA的飛短流長一直沒有停止過,這源於東西方MBA教育的不同。在西方,如果沒有實際企業管理經驗與經商潛質,是難有資格接受正規高校MBA教育的——美國大學MBA就學之前基本要求有4年以上的職業經歷,而我國MBA入學資格是通過聯考(單科考試)評判考生的理論學習成績來決定的。我國MBA教育套用的是研究生的教育體制與培養模式。這本身就與MBA的市場要求背道而馳——MBA市場要求培養職業經理人而不是研究人員。西方的MBA是一種職業訓練,而我國的MBA是一種學歷教育。西方的MBA畢業時要求做一個項目報告,而我國的MBA畢業時卻要求寫一篇論文。所以,西方的MBA在模擬著一個又一個實戰案例,而我國的MBA在記錄著一個又一個西方的經濟故事,背誦著一條又一條經濟學定律。更為我們所忽視的是,西方的MBA案例教育注重的是團隊如何溝通、協作攻關,而我國的MBA往往還局限於單兵作戰、個人奮鬥。已有專業人士尖銳地指出,西方的MBA教育是斗獸場或者競技場,我國的MBA教育更像是一個美容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