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七年之癢(1)
有人說,找工作就像找伴侶——我愛的人名花有主,愛我的人慘不忍睹。而工作久了,也會像夫妻一樣,開始感到厭倦。某一天,當你發現自己已經開始討厭這份工作時,甚至每天如坐針氈想離開時,它是否就像你的糟糠之妻?婚姻有所謂的「七年之癢」,那麼人在職場呢?不妨對號入座聽聽下面三個故事。「二年之癢」——我奮起的源頭A:大學畢業那年,本來給自己定了一個3年計劃:第一年是探索階段。剛踏入社會,首先要適應角色轉換,其次掌握工作中一些為人處事之道。第二年是學習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最重要的是積累相關工作經驗,為今後「質的飛躍」打下基礎。第三年是收穫階段。當然,我並不是說自己要有多麼成功,只是想通過前兩年的努力,自己能在一家比較理想的公司里擔當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工資方面也能有個長足的進步。然而,現實總比理想來得殘酷。第一、二年,在一家國有單位當辦公室文員。工資雖然每月只有1000多元,但工作卻非常輕鬆,我們整天無所事事,中午還可以和同事打牌消遣。要知道人是有惰性的,尤其像我這樣的人,沒有一定的壓力就不知道前進。在這兩年裡不要說學習積累經驗了,就連我在大學里「死記硬背」的英文也忘得差不多了。我想迫使自己下定決心離開那家公司的原因,應該是受到大學好友陞官加薪的刺激。說實在的,我自認為他並沒有我聰明,個人能力也不是很強,可這就是一個人的命,不由你不信。畢業時,在父母幫助下,好友進了一家證券公司,由於這兩年金融人才緊缺,他也就隨著這熱潮一路扶搖直上。看著別人買房買車,而自己還只那1000多元的工資,這種心理落差是很難形容的。不過,受刺激的最終結果就是跳槽。看著別人近萬元的工資,心裡痒痒的,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收回羨慕的目光,加快前進的步伐。畢竟別人的還是別人的,自己的東西需要自己去爭取。告別混吃等死的工作,重新實施我的三年計劃,這大概就是我「癢」的「後遺症」。「四年之癢」——擦乾淚再努力些B:21歲畢業走進社會,工作四年,今年我25歲。25歲是個不尷不尬的年齡,不能再心安理得地坐享父母的給予,總在絞盡腦汁地籌劃明年的升遷。越來越等不及紅綠燈的變化,總讓自己的腳步越來越快。大學學的是廣告專業,我很幸運地在畢業后能學以致用,找了一份廣告公司的工作。一開始,因為沒有任何資歷,我只能拿著大學里做的幼稚的平面設計四處應聘。一次次的應聘讓我漸漸掌握了一些面試小技巧,果真不到一個月,我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比較大的廣告公司負責設計方面的工作。因為大公司分工很細,所以自己反倒學不到什麼。後來通過朋友的介紹,我成功地跳到了另一家小型的設計工作室。在那裡每個人都要獨當一面,比起前一份工作,它更能鍛煉人。而且在那兒,我第一次體會到了通宵達旦工作的樂趣和苦衷。朋友們都說,干我們這行就是遮吃青春飯,很少見30歲以上的人再來做這個的。因為工作強度大,有時候需要連續加班,幾夜下來,小夥子鬍子拉碴,女孩子則一個個像黃臉婆。我老媽實在捨不得她寶貝女兒日漸憔悴,說什麼也不讓我再待下去。我也怕自己還沒嫁出去就已經「人比黃花瘦」,就又換了一個公司。然而由於專業的限制,我始終擺脫不了廣告設計,這也就意味著我仍然經常在午夜兩點半從公司的寫字樓里游出,獨自在空曠的大街上行走。夜景雖美,人卻變得萎頓、乏力,臉上永遠掛著無法恢復的疲憊;而我的著裝也開始嚴格地按照規定式樣和顏色的搭配,中規中矩地符合自己的職業身份;偶爾照鏡子,卻又突然發現眼睛不知何時已經蒙上了層世故;而我夢中的理想事業也不知停留在何方。於是乎,我又不得不再三告誡自己說,你已經不是小孩子啦。房子還在供著,車子還未買,每天24小時還不夠,哪有時間顧影自憐。「七年之癢」——甩了甩了C:不是有部電影名叫《七年之癢》嗎,雖然那是講的婚姻,但我感覺自己在職業發展上也經歷了這所謂的「七年之癢」。大學畢業那年我回到了老家,在政府機關工作。在父母眼裡,我是一個比較爭氣的兒子,所以按他們的意願,接下來我的任務便應是結婚生子,過他們早已過慣的生活。然而,這次我卻違背了他們的旨意。要知道,讀了四年的大學,所學所看所想已不同往昔,我希望自己能學以致用,有所作為,而不是囿於一隅。在老家的那段日子,我除了上班就是學習。一年之後,我再一次回到省城,在一家國有大型進出口公司工作,這一做就是六年。其實,在那幾年裡我並不是沒有想過換工作。像我們這種做貿易的人,只要手邊有一些穩定的大客戶,你就可以考慮脫離原有公司獨立門戶,當時我有很多同事都選擇了這條路,而且做得也相當不錯。看著別人步步高升,錢越賺越多,而自己雖然為公司賺取了高額利潤卻只能拿很少的提成,心裡真不是個滋味。怪就怪自己瞻前顧後、不敢一搏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