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和節?(2)
(三)祭神農民間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即為春分,而常把春分視為社日,其間供奉土地神、五穀神。吃社飯、喝社酒,這是古代村社居民在祭祀土地神時共食的遺風。在祭土地神的前後,歷代朝廷都祭神農,皇帝還要親自舉行躬耕儀式。所謂神農,主要指炎帝。也有祭後土的,後土為社稷,又稱田神。過去各個大城市均建有神農廟,以京都為最。因為祭祀神農時,皇帝要親自祭祀,舉行躬耕儀式,以便倡導農業生產,所以北京的先農壇規模甚大。祭祀神農時多在缺雨的春天,所以也祭龍王祈求降雨。(四)龍抬頭中和節,又稱龍抬頭、龍頭節。中和節后,春天來了,草木復生,各種蟲子也復活了。在此之際,人們引龍回。中國遠在六千年前就產生了對龍的信仰,當時有玉龍、龍盤。商周時期的龍形象就更多了,唐宋佛教傳入以後又出現了龍王。山東惠民地區過一種春龍節,用灶煙在地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引龍回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雲播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江蘇南通民間在二月二用麵粉製作壽桃、五畜,蒸熟后插在竹籤上。晚上再插在墳地、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同時,為了農業豐收,需要充足的陽光、肥沃的土地,也需要雨水的澆灌。因此祈求雨水成為中和節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還要玩龍戲,此舉是將祭龍與求雨融於一爐。中和節在少數民族地區也頗有影響。侗族也稱二月二為龍抬頭,節日期間以戶為單位,請親友,在野外會餐,企盼豐年。不過侗族稱接龍為接牛,即犀牛,認為犀牛是龍的象徵。過節時,人們從村外牽小牛,以小牛為誘餌,引龍進村。然後殺牛祭龍,分食牛肉,各家吃酒,邊飲邊呼划「玉龍歸位拳」,唱「玉龍歸位歌」。最後把牛角埋在犀牛塘下,標誌犀牛回家,龍歸位了,村寨就可以五穀豐登了。達斡爾族也稱中和節為「二月二」,滿族稱蟲王節。(五)花節花節,又稱花朝節,具體時間不一,一說為二月初二,一說為二月十二,一說為二月十五。傳說此日為花的生日,此時各地都拜花神廟,慶花神誕辰,伴隨而來的是赴野外觀花、植花木、捕蝶,或舉行賞花會。北京民間多前往天壇等地賞牡丹,也植花種草。雲南等地則流行插花節。四川所過的游江節和杭州的香市,也是一種踏青、賞花活動。此外,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祿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