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美國人咋管孩子
在中國,我們管教孩子,大多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到了美國這一套就行不通了。他們教育孩子是引導為主,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在幼兒園裡,小朋友之間發生爭執,如果誰錯了,老師會讓他一個人到角落或他自己放衣服、書包的小格子里去,單獨呆上幾分鐘。因為孩子喜歡在一起玩,這對孩子可算不小的懲罰。前一兩分鐘還行,時間一長孩子就呆不住了,眼巴巴地看著老師,希望開恩。這時老師會抓住時機,講點孩子能懂的道理,這就比打罵管用得多,而且孩子的記憶也比較深。我大兒子上幼兒園,一個學期大概有4—5次這樣的經歷。有的頑皮的孩子,這種經歷就更多一些,太頑皮的孩子或不聽管教的,就要家長合作了。對那些冥頑不化的,學校為了保證別的孩子不受影響,就將孩子「遣送」回家。但每個社區都設有專門為這類孩子輔導的學校,通過特別的手段,讓孩子回到正軌。孩子上學后,不聽老師的話,老師會先自己處理,給他講道理,再不聽的,就送給校長。校長蠻嚴厲的,訓斥一通,認錯了,就送回班級;不聽的,立即通知家長接回去,也有放學留下來讓家長來接的。大孩子犯錯誤,不太嚴重的就讓家長、學校配合解決,嚴重的如持槍威脅同學的就送到警察局。因為美國槍支管制有許多漏洞,有些事是很危險的。孩子在家裡,做錯了事,大人會說:「我不認為是這樣,這樣不好,你看那樣如何?」大人真的生氣了,就會讓哈子單獨呆在自己的房間;或一個星期不許看他喜歡的電視節目;或不許玩他心愛的電子遊戲;或禁止上網,禁止用電話與朋友聊天等,但一般沒有體罰。在芝加哥,有一對來自中國大陸的夫妻,因為女兒丟了新買的戒指,一氣之下打了女兒一耳光,被警察看見,就將女兒帶走,與家裡隔開,還將父母送上法庭。為此,華人社區、中國領事館出了許多力,費了不少周折,才使全家團圓,還不知有沒有附帶處罰條件。在印地安那州的一所大學,有幾對來自大陸的學生、學者夫妻,因為夫妻吵架動了手,丈夫被警察帶走,送上法庭,妻子還得再去想辦法,將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最後才將丈夫弄出來。可見,具有東方文化背景的人,到了美國,就要特別注意美國的文化和法律。平時如果你要發火,就要像公共場所隨處可見的牌子上寫的那樣:當你生氣時,請數到10;當你很生氣時,請數到100。即使在家中,你也要學會克制自己,因為老婆和孩子不是你的「出氣筒」。——摘自《現代教育報》4、促進孩子的心理發展,提供各種心理刺激,培養孩子的閱讀和計算能力;5、引導孩子理解事物,使其學會自己安排生活,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6、愛孩子,與孩子分享快樂,對孩子說的話感興趣;7、鎮定、愉快,有幽默感,經常面帶笑容。現象分析:眾所周知,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地位是無可替代的,但願越來越多的年輕媽媽或者准媽媽們可以意識到這一點,並且為此積極進行自身素養的完善。希望媽媽們不要總是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首先要關照自己,在決心要一個寶寶之前就開始提高自己。其實,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媽媽,她們都有自己的優點,在各自所處的時代都有積極的意義。我們之所以往往排斥傳統,無非是說在現代條件下,一些傳統的做法不太適合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我們知道,日本的全職媽媽相當多。一位全職媽媽左藤葉子說:「作為母親我必須終身學習,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跟很多隻會「愛」而不善於「教」的媽媽相比,她更懂得教子的真諦與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意義。她還為孩子分別制定了「成長計劃」——孩子想並且應該做什麼,母親該為此創造什麼條件等;建立一個成長檔案,在裡面詳細記錄孩子成長的每一個軌跡。跟很多媽媽相比,葉子的母愛要理性得多。女兒兩歲后,葉子有意「難為」孩子,比如讓她自己坐馬桶;讓女兒自己拿位置比較高的東西,引導她搬來小凳子、大椅子,一級級登上去。作為母親,她從不簡單地灌輸應該或者不許做什麼,而是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們一起分析、商討;或者為孩子提出建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最後由孩子自己來做決定。「孩子是有判斷力的,如果對大事小事都包辦代替,那麼他們永遠也長不大。」雖然是全職媽媽,葉子並沒有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局限於家庭瑣事上,她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永遠是新知識和新觀念的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