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戰呂布

第二百七十一章戰呂布

「父親既然擔心吳國勢大,那為何不派人以慶賀滅梁的名義去吳國出使,也可以看看吳國的實際情況?」李從儼建議道。

「派個人出使吳國?」李茂貞明顯有些興趣。

「是啊,吳國以前偏居南方,雖然不時有關於吳國的消息傳來,但畢竟是道聽途說,不實際派人去看看怎麼能行?至少也要搞清楚吳國的實力到底有多強,兵力有多少,錢糧儲備如何,君主是否賢明,將領是否英勇善戰等等。搞清楚了這些后,咱們也就知道該如何對待他們。」

李從儼的建議讓李茂貞感到有些驚訝:自己這個兒子一向喜愛文事,對於軍國大事沒興趣,也沒什麼過人的見解,不想此時倒是出了個不錯的主意。

吳國雖然佔領了黃河以南,但究竟實力如何,大家都沒有實際接觸過。

當初吳國對付南方藩鎮雖然一路上勢如破竹,但南方的那些勢力原本就比不上北方藩鎮,至少李茂貞有信心若是換了自己也能擊敗他們。

而這一次對付梁國,吳軍同樣是勢如破竹,但不得不說吳國的「勢如破竹」是建立在梁國實力已經被晉國極大削弱的基礎上,做了「河蚌相爭,漁翁得利」中的漁翁而已,並不足以說明吳軍的實力。

再加上晉國的態度尚未分明,或許自己不需要太心急?李茂貞在心中想著。

「那你認為何人可以作為使者出使吳國?」李茂貞徐徐問道。

岐王重武將而輕文治,若是要在麾下找出一兩個統兵大將來,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要找到一個出使他國的合適人選那就不容易了,那些廝殺漢子只知道打打殺殺,出使吳國很可能會壞事的;而若是讓文官去的話,岐王麾下又沒有什麼分量足的文官。

李從儼道:「若父親允準的話,孩兒願為父親出使吳國!」

「你?」李茂貞心中微微一動,他正擔心李從儼不關心國事,憂慮將來岐國後繼無人,如今李從儼願意擔任使者,他當然不會反對;而且讓自己的長子出使,也能夠說明自己的誠意。

「你若是出使吳國倒也可行,不過你到了吳國之後記得要設法與吳國交好,表明為父與吳國的交好之意,同時也要暗中觀察吳國的局勢和實力,並且探明他們對咱們的態度。這些事情你能做好嗎?」

「父親放心,孩兒又不是三歲小孩,這點事情還是能做好的。而且父親若是不放心,可以讓齊判官隨孩兒一同出使,有他在一旁協助,肯定沒什麼問題。」李從儼答道。

齊判官齊行知乃是李茂貞的幕僚,雖然官職不高,但其能力還是不錯的,有他在,李茂貞可以放心。

確定由李從儼出使吳國后,李茂貞也下定決心,先搞清楚吳國的虛實,同時判明吳國對岐國的態度,以及吳國接下來與晉國的關係,若是吳國真的勢大難以抵抗的話,李茂貞也不介意向吳國屈服。

就算向吳國俯首稱臣又能如何?大不了勸吳王登基稱帝就是。

到時候以他的地位和資歷,楊渥怎麼說也要封他為王才是;相信只要楊渥不傻,就不會在晉國威脅尚在、且他已經上表表示屈服的情況下向他發難。

他如今已經老了,實在沒有當年的雄心了,只要能保住岐國的如今這點地盤就行了,至於向楊渥這個「晚輩」屈服是不是很丟臉的事情那就不是他所要考慮的。

……

與李茂貞的猶猶豫豫不同,遠在夏州的定難節度使和靈州的朔方節度使,甚至還有更西邊的涼州等地,這些地方勢力在得知吳國滅梁的消息后,沒有多少猶豫就決定改弦更張,轉而向吳國上表稱臣,希望得到吳國的冊封。

這些地方勢力割據邊疆已經有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早就習慣了在名義上侍奉中原政權,以換取對內部的「合法」統治權;不管是當初大唐,還是接下來的後梁,他們的態度都是如此;如今換了吳國也不例外。

夏州定難節度使乃是李仁福,党項羌人在這裡盤踞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根基十分雄厚,雖然論名氣與岐王等勢力不能相比,但夏州麾下有正規軍隊一兩萬人,還有數萬党項部族兵隨時為其效力,同樣是一方強大勢力,不比如今的岐王李茂貞弱多少。

能夠建立後世西夏國,與宋、遼、金並立的勢力,實力當然不會弱到哪裡去。

而朔方節度使韓洙乃是前任節度使、潁川王韓遜之子,韓遜在三年前死後由他繼承節度使之位。

可惜比起韓遜來,這位新節度使不管是駕馭部將的手段還是指揮軍隊作戰的能力都差了太遠,在這局勢複雜的邊地難以壓服各方野心之輩,所以其麾下領地正在不斷萎縮,權威正在受到挑戰。

得到吳國滅梁的消息后,韓洙當即決定派使者出使吳國,希望得到吳國的正式冊封,借吳國的勢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至於更西邊的涼州等地,那裡的勢力更加複雜,戰亂更加頻繁,派使者出使吳國的目的和韓洙差不多。

當然,因為地方偏遠的緣故,這些地方勢力得到消息的時間要比李茂貞慢得多;而且與李茂貞不同,這些勢力的統治者在得知吳王楊渥尚只稱王,並未稱帝后,他們在派遣使者請求冊封的同時,也沒忘記勸楊渥登基稱帝,以繼承天下大統。

當然這些都是後事了。

此外,在南方辰州、敘州孤寂了多年的馬殷在得到吳國滅梁的消息后,這位與楊行密同年的梟雄也不得不再三嘆息:吳國有此實力,吳王有此手段,他當年敗得不冤。

向吳國上書請降,交出大部分領地以換取兩州之地作為保留地后,一開始馬殷對吳國還充滿戒備,畢竟誰也不知道吳國會不會遵守協定,保證他們的安全,所以他有所戒備也是正常的。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那些開國老將先後病故,馬殷的實力可以說是江河日下;而吳國一方卻接連奪取梁國大片領地,又收復了嶺南,實力已遠超當初,更非馬殷能比。

所以那時馬殷就徹底熄了防備之心,因為防備也沒用,還不如設法與吳國搞好關係。

到如今吳國滅梁,他更是做了一個決定:不顧年邁,親自前往朝見楊渥,並且徹底交出手中兩州之地,以保全家族。

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除了感到吳國勢大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自家的幾個兒子深感失望。

馬希聲,馬希范等,一個個能力沒什麼能力,卻又野心勃勃,時不時的向馬殷提出要派兵攻取西南諸地,以擴大地盤。

如今老老實實的待在辰州、敘州尚且擔心吳國看他們不順眼,將來會出兵將他們給滅了;若是再對外擴張,只怕他的軍隊出兵之日,就是吳軍兵臨城下之時。

更何況,這幾個不省心的兒子相互之間還不和,爭權奪利起來一個比一個心狠手辣,有幾次甚至都鬧得差點兵戎相見的地步。

馬殷如今還沒老糊塗,可以壓制住這些小子;但若是哪一天自己不在了,這幾個兒子豈不是要鬧翻天?只怕到時候整個家族都要給他們陪葬。

深知進退之道的馬殷自然不會那麼傻,明知道大勢不可違,那就最好順從大勢,何必強行而為,自取禍端?

……

相比於這些梟雄們對吳國滅梁各自做出選擇,另一個割據一方的強大勢力對此卻絲毫沒什麼反應。

這個表現得十分淡定的人就是蜀主王衍。

自從繼位以來,王衍可以說整天都在吃喝玩樂之中,對於政務不怎麼關心。

像他這種君主往往都喜歡親近小人而遠離賢臣,再加上他父親王建當初大肆誅殺功臣,朝中有才能之人早就被殺得差不多了,現在的蜀國朝堂內早就是烏煙瘴氣,朝政荒廢。

在王衍看來,中原有什麼大變與蜀國何干?他只要嚴守各地關隘,關上門來好好享樂就是。

所以當吳國滅梁的消息傳來后,王衍僅僅道了一聲「朕知道了」,然後召集眾臣簡單商議一下。

結果眾臣都認為吳國受晉國的牽制,暫時不會對蜀國有什麼野心,只需讓邊地蜀軍加強戒備就行。

得到這個結論后,王衍便放心下來,不再理會此事。

……

洛陽。

隨著梁國的滅亡,整個中原基本上都已經落入吳國手中,但梁國舊地里卻有不少地盤依舊處在觀望之中。

尤其是關中各地,在梁國覆滅后這麼久都沒有新的消息傳來,這讓楊渥很快就失去耐心。

二月中旬,楊渥在洛陽檢閱眾軍,並下令賞賜有功將士。

通過滅梁得到的大把錢糧都被賞賜下去,開支之大實在讓人咋舌。

不過對楊渥來說,雖然花銷巨大,甚至將滅梁得到的錢糧基本都消耗一空,但只要保證將士們士氣高昂,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除了賞賜外,對於有功之臣自然少不了加官進爵。

不過所有有功之臣里,除了中、底層軍官的封賞完全到位外,高層將領的賞賜卻不多。

許多將領對此反而感到高興,因為他們明白楊渥並不是忘了他們的功勞,而是等到某個時候一併賞賜,而這個時間很可能就是楊渥登基稱帝的時候。

所以沒有得到多少封賞的眾將耐心的等待時機。

二月底,楊渥命右鎮武軍都督柴再用領兵三萬西征,負責攻打關中各地,以武力壓服這些地區。

就實力而言,這些地區並沒有什麼強大勢力,畢竟關中各州的駐軍基本都被朱友貞抽調到洛陽來了,剩餘的軍隊不多,派三萬大軍前去就足夠了。

皇宮之中,曾經朱友貞用來議事的崇政殿內,楊渥召集幾位心腹大將在此舉行秘密軍議,而軍議的內容正是關於如何消除吳軍內部隱患,將效義軍徹底併入吳國的問題。

參加這次軍議的除了禁軍和驍騎軍的幾位都督外,還有王儼儔,他作為效義軍的都督,又已經在吳國效力多年,此事自然不能避開他。

此外,郭崇韜以及剛剛從金陵趕來向楊渥的嚴可求、駱知祥二人也得以與會。

當初吳國滅梁的消息傳到金陵后,使得國內上下軍民一片歡呼,士氣大振,所以負責監國的太子楊炅便下令委託嚴可求、駱知祥二人代表金陵文武眾臣來洛陽向楊渥道賀。

當然,除了道賀以外,兩人前來洛陽的另一個重要目的當然是商討勸進之事,金陵文武擔心楊渥直接在洛陽就稱帝,這顯然不符合他們的利益,所以派遣二人來勸楊渥回金陵再稱帝,倒是碰巧遇上了這次軍議。

至於王晏球、康延孝等將領剛剛投降吳國不久,而且他們的地位與幾位都督也有差距,所以沒有參與到此次軍議中來。

「孤當初建立效義軍的目的想必諸位也明白,如今梁國已經滅亡,效義軍沒有繼續存在的理由。不過這麼多將士自然不能直接讓他們解甲歸田,必須做出妥善安排才行。」楊渥開口道。

「除了效義軍外,還有那些梁軍降兵,一直讓他們待在營中難免不會鬧出事端來,對這些降兵咱們也要想個合適的辦法進行安置。」

如今吳國和梁國併為一體,像當初那樣將梁軍俘虜全部用作苦力的做法自然是行不通的,直接將俘虜全部釋放同樣存在隱患。

這個時代的士兵往往都是長期服役,除了軍餉以外並沒有其他收入來源,若是直接解散,難保不會有混得不如意的人登高一呼,起兵造反。

所以歷代朝廷都很少解散軍隊,就是擔心出什麼意外。

至於將這些軍隊全部編入吳軍那就更不可能,以吳國的國力維持現在的軍隊勉強還行,但維持更多軍隊的話,一來會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二來這麼多梁軍中實際上不少人都是老弱士兵,若是按照吳國標準的話並不適合編入禁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漢奸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漢奸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一章戰呂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