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詔公卿議 中廷折眾蠅(8)
劉麗都抬首盯著他,淡淡地說,你當我真的這麼愛惜自己的生命么?如果我的死,能換來他的活著,那我沒有什麼可吝惜的。我只是不能想象,如果他出獄,得知我魂歸泉壤,將何以為情罷了。好吧,往後的事也不是我所考慮的,墳墓中亦無復相思之痛。我知道我不能忍受失去他的痛苦,我寧願讓他承擔這個痛苦。——請趙先生明示,我該怎麼做?趙何齊不怒反笑,你是不是瘋了,為那豎子考慮得可夠周到。這天下女子何止千萬,你死了,難道他便不能娶別人?說不定你屍骨未寒,他就左擁右抱的去快活了。我勸你還是別想他會怎麼為你傷心,想想他怎麼在未除喪服前就和婢女姦淫苟合的好。你哪裡會有我了解他,劉麗都長出了一口氣,心裡好生悲涼。她想起自己和丈夫真正在一起不過大半年的時間,然而可供回憶品嘗的事卻是如此之多。本來高高興興地回到豫章,卻導致了他父母慘遭殺害。這對他的心有多大的傷害。他一怒之下大肆捕殺鄉里不法,曾一度讓自己懷疑,是否因為遷怒之故。但是當自己看了案卷,卻只能說,如果按照律令,一個都沒有殺錯。自己是相信他為人的,因此到長安以來,對他的所為也沒有絲毫懷疑。他曾多次向自己表達過對江充的厭惡,和對太子的同情。當然他也擔心太子一旦即位會對自己不利,因此他還曾有等待時機以扶持廣陵王的想法,但這個想法卻遭到自己的勸止。雖然自己對此曾滿懷憧憬,但現在早無所謂了。有了丈夫,她覺得什麼事都無所謂。何況父親的確不具備一個合格皇帝的才能和素質。漢家天子自高祖以來都是不錯的。高祖豪放,惠帝溫厚,文帝慈仁,景帝謙讓。當今皇帝雖然有時殺戮大臣,但還遠未達到暴虐的程度。每判處大臣死刑,幾乎都在律令範圍內。自己的父王哪裡夠格呢?丈夫聽了自己的勸止,也喜道,我為了博得你的高興,才有這樣大逆不道的想法,其實我在長安博問皇太子的為人,都說太子溫恭仁惠,有太宗文皇帝之風。如果遭了江充的毒手,實在是大漢的不幸。劉麗都腦子裡思緒聯翩,想得最多的還是和丈夫在一塊兒的歡樂時光,在豫章,時間雖短,而公務之暇,也曾帶她游遍豫章周圍,他們馳車梅嶺的時候,看見滿山的竹林如黛,丈夫笑道,當年我借兵誅滅的梅嶺群盜就伏竄在這些竹林里。說起自己矯詔篁竹營的事,猶不禁感慨系之。這事件里還有那位長安靳侯的女兒,尤讓她興緻盎然,她不帶任何醋意地細細盤問,她信任丈夫。在長安,丈夫也曾和她遊歷五陵,馳車終南山射獵。可是這樣的日子,以後再也不會有。劉麗都慨嘆了一聲,你不會理解他的。只要能救他,任何事我都願意做。趙何齊冷笑道,好,既然翁主一意求死,那我也沒什麼好說了。現在天子要誅沈武,雖然主要是因為他罪狀明白,江充等人壟斷雜議的因素也不可忽視。律令雖嚴,卻一向也不是不能變通的。至少還有「議貴」、「議親」之條,不是嗎?景皇帝時,中尉郅都主管廢太子臨江王劉榮的案件,劉榮被征詣中尉府對簿,想求刀筆上書辯解。郅都不許人給刀筆,幸虧魏其侯竇嬰給臨江王偷偷送來刀筆,臨江王作書謝上之後憤懣自殺。皇太後接到竇嬰轉送的臨江王謝書,大怒郅都竟敢隔絕上書,專殺諸侯王。她要皇帝誅殺郅都報仇,皇帝當時辯解道,郅都是忠臣。皇太后怒道,難道臨江王就不是忠臣嗎?景帝無奈,只好處死了郅都。現在沈武的事情雖然不能等同臨江王,可是論貴,爵位是關內侯、秩級是中二千石。論親,也是皇帝的孫女婿。江充等隔絕沈武上書是毫無理由的,所以翁主可以從這裡入手劾奏江充。劉麗都心裡暗暗詫異,這趙何齊進宮之後,律令文法果然大見長進,分析案例條條是道,難怪皇帝給他加官諸吏,的確不是單純的掖庭令可比。倘若他早早能這麼學得聰明點,又何至於鬧得胯下之物被割了呢。她細思趙何齊的話,又是感慨,又是傷懷。趙先生分析得是,我明白了。劉麗都道,漢家重死節,上書為明不欺,只有自殺闕下,才能讓皇上信任。恩,很好——,我這就回去製作文書,明天來拜訪趙先生,自殺之後,請趙先生務必將文書送交皇上,麗都感激不盡。趙何齊滿意地說,翁主果然聰明,放心好了。沈武死了,我怎麼辦?我還想封侯呢。他這樣說著,心裡雖然有些不快,畢竟對沈武還有些嫉妒,這個養尊處優的美人,竟然肯為了那個豎子死。另一方面也著實快意,不管這女人多美,都和自己毫不相關。既然自己不能享用,早點死了是正經,巴不得這天下的美人全死光才好呢。當然,也得表揚一下自己,如果不是突然腦子一轉,叫劉屈氂他們不能漏泄省中語,劉麗都早就推測到沈武死不了了,也就不會來求自己。而且,如果不是自己表演得好,劉麗都也不會相信自己。女人一旦嫁人,就變成了完美無暇的愚蠢的動物,為了一個男人竟然命都不要,那,那也是活該了。第二天,跟從劉麗都來的還有嬰齊。昨晚劉麗都叫他來製作文書,他就隱隱覺得有些不安。他覺得劉麗都的情緒很不好,可是到底怎麼不好,也說不準。她不會自殺上書罷?嬰齊忐忑不安地想,漢家不成文的規矩,如果在冤屈無告屢屢碰壁的情況下,自殺上書是常見的一種形式。這很容易博得常人理解,一個人上書劾奏別人,有可能會是狡辯或者是陷害,但是如果劾奏上書的同時就自殺,馬上就會讓旁觀者改變看法。認為這個人肯定是有冤屈的。因為如果只是陷害別人或者為自己脫罪狡辯,而首先自殺,代價未免太大了,笨蛋也不會幹。元狩五年,未央衛尉竇充國的掾史蘇縱,上書司馬門,狀告竇充國不法陰事,奏上后當即伏闕自殺,以示不欺。皇帝大怒,當即下吏簿責竇充國,竇充國惶恐自殺。元狩六年,御史大夫張湯在被減宣逼得自殺前也上書皇上,指出是丞相三長史陷害自己,皇帝感慨之下也將三長史下獄處死。如果劉麗都走這條路,在目前的形勢下,的確是無可奈何的事。他不敢問劉麗都,怕她本來沒想到,但經自己一提醒,反而去照辦。所以,劉麗都再次來到使者驛舍,嬰齊還是跟著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