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大地在移動(1)
195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辦了生前最後一件專業方面的事--為一本書寫了個短小而生動的前言。該書的題目是《移動的地殼:解答地球科學中的一些問題》,作者是一位名叫查爾斯·哈普古德的地質學家。哈普古德在書里堅決駁斥了關於大陸在漂移的觀點。他以逗大家與他一起發笑的口氣指出,少數容易上當受騙的人認為"有些大陸的形狀顯然吻合"。他接著說,似乎"南美洲可以和非洲拼在一起,如此等等,有人甚至聲稱,大西洋兩岸的岩石結構完全一致"。哈普古德先生斷然擯棄了任何這類觀點,並且指出,地質學家卡斯特和門德斯已經在大西洋兩岸進行了大量實地考察,毫無疑問地確定這些相似之處壓根兒就不存在。天知道卡斯特和門德斯兩位先生考察了哪些地方,因為大西洋兩岸的許多岩石結構確實是一樣的--不僅非常類似,而且完全一樣。無論是哈普古德先生,還是那個年代的許多別的地質學家,這個觀點怎麼也聽不進去。哈普古德提到的理論,最初是由一位名叫弗蘭克·伯斯利·泰勒的美國業餘地質學家在1908年提出來的。泰勒出生於一個富裕家庭,既有足夠的財力,又不受學術約束,可以按照不同尋常的辦法來從事研究。他突然發現,非洲海岸與對面的南美洲海岸的形狀十分相似。根據這個觀察結果,他提出了大陸曾經到處滑動的見解。他提出--結果證明很有先見之明地提出--幾塊大陸轟然撞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的山脈。不過,他沒有拿出多少證據,該理論被認為不切實際,不值得予以重視。然而,在德國,有一位理論家接受了泰勒的觀點,而且予以高度重視。他就是馬爾堡大學的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魏格納考察了許多植物和化石的反常現象,那些現象無法納入地球歷史的標準模型。他認識到,要是用常規的方法來加以解釋,那簡直說不通。動物化石不斷在海洋兩岸出現,而海洋很寬,動物顯然是游不過去的。他心裡轉念,有袋動物是怎麼從南美洲跑到澳大利亞去的?為什麼同樣的蝸牛出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新英格蘭?你怎麼說明煤層和其他亞熱帶殘跡會出現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這樣的寒帶地區,如果它們不是以某種方式從氣候較熱的地方遷移過來的話?魏格納提出了一種理論,認為世界上的大陸原先屬於一個陸塊,他稱其為"泛大陸",植物群和動物群可以混雜在一起;只是到了後來,聯合古陸才裂成幾塊,漂移到現在的位置。他寫了《海陸的起源》一書來闡述他的觀點。1912年,該書以德文出版--儘管兩年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三年以後又出版了英文本。由於戰爭,魏格納的理論起初沒有引起多大注意。但是,他在1920年出版了修訂本,並進行了擴充,它很快成了人們討論的話題。大家都認為,大陸在移動--不是左右移動,而是上下移動。垂直移動的過程,即所謂的地殼均衡,是幾代人地質信念的一個基礎,雖然誰也提不出令人信服的理論來解釋它是怎麼發生的,或為什麼發生。有一種見解直到我上小學時還在教科書里出現過,那就是在世紀之交由奧地利人愛德華·休伊斯提出的"雲莓干"理論。該理論認為,隨著灼熱的地球冷卻下來,它皺縮成雲莓乾的模樣,創建了海洋和山脈。且不說詹姆斯·赫頓早就說過:真是這樣一種靜止的安排的話,由於侵蝕作用夷平了凸處,填平了凹處,地球會成為一個毫無特色的球體。盧瑟福和索迪在20世紀初還指出了另一個問題:地球蘊藏著巨大的熱量--巨大得根本談不上休伊斯所說的冷卻和皺縮。無論如何,要是休伊斯的理論真是正確的話,山脈就會在地球表面上分佈得很均勻,而實際情況顯然不是那樣的;年齡也會差不多一樣,而到20世紀初,情況已經一清二楚,有的山脈(比如烏拉爾山脈和阿巴拉契亞山脈)要比別的山脈(比如阿爾卑斯山脈和落基山脈)古老幾億年。提出一種新的理論的時機顯然已經成熟。不幸的是,地質學家們不希望把這個任務交給阿爾弗雷德·魏格納來完成。首先,他的觀點很激進,對他們學科的基礎提出了質疑,不大可能在聽眾中產生多大熱情。這樣的一種挑戰即使來自一位地質學家,也會是相當痛苦的,而魏格納沒有地質學的背景。天哪,他是一位氣象學家,一名氣象員--德國的氣象員。這個缺陷是無法彌補的。所以,地質學家們想方設法要駁斥他的證據,貶低他的見解。為了迴避化石分佈的問題,他們就架起古代"陸橋",只要那裡需要。當發現一種名叫"三趾馬"的古馬同時生活在法國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時候,一座陸橋就在大西洋上架起來了。當發現古代的貘同時存在於南美洲和東南亞,他們又架起了一座陸橋。過不多久,史前海洋的地圖上幾乎到處都是假想的陸橋--從北美洲到歐洲,從巴西到非洲,從東南亞到澳大利亞,從澳大利亞到南極洲。這種鬈須狀的連接物出現得很快,只要需要,把一種生物從一個大陸搬到另一個大陸,消失得也很快,最後就無影無蹤了。當然,這種東西沒有一絲一毫的根據--是大錯特錯的。然而,在此後的半個世紀里,它是地質學的正統觀念。有的事情,即使陸橋也無法解釋。人們發現,有一種在歐洲很著名的三葉蟲在紐芬蘭也生活過--但只是在該島的一側。誰也無法令人信服地解釋,三葉蟲怎麼能跨越3000公里的洶湧大海,卻又繞不過那個300公里寬的島角。另一種三葉蟲的情況更是反常,它出現在歐洲和美國西北部的太平洋沿岸,而中間地帶卻不見蹤影。這與其說需要一座陸橋,不如說需要一座立交橋。然而,直到1964年,《大英百科全書》在討論各種不同的理論時,倒是把魏格納的理論說成是"充滿了許多嚴重的理論問題"。魏格納犯過錯誤,這點不假。他斷言格陵蘭島在以每年大約公里的速度向西漂移,這完全是胡說八道。(更可能是1厘米。)尤其是,他對大陸移動不能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若要相信他的理論,你不得不承認大陸不知怎的像農犁耕地那樣被推過堅實的地殼,而又沒有在後面留下犁溝。根據當時的認識,無法解釋是什麼力驅動了這樣大規模的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