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東吳出師
孫權集結十萬大軍親征合淝新城,全面接替.曹休對吳指揮權的滿寵接到戰報后,也不由得大驚失色,急召眾將商議對敵策略。
滿寵本欲增兵死守新城,后與眾將商議,終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新城乃是滿寵接手合淝戰線后,一手建立起來的,也是壽春的屏障。此城向西北遷移三十里,離岸較遠,可以充分發揮曹軍步騎兵的優勢,反而吳軍無法發揮其水師的優勢。
合淝以西是大別山脈東端的隆起地帶,皖西山地,主峰天柱山在一千米以上;合淝以東是張八嶺一帶,散佈著老嘉山、琅琊山等山脈。山谷中有施水與肥水,合淝可以說是座落在這南北狹窄通道的必經之路,這也便是孫權為何屢屢集結重兵攻打合淝的原因之一。
這般險地,對於東吳來說,最好的策略自然是引蛇出洞,圍點打援,盡而蠶食掉合淝的駐軍。何況新城是新修的堅城,城堅壁厚,兵精糧足。
孫權急切下極難攻克,待其銳氣盡喪,再以生力軍出擊,勢可重挫吳軍。
於是,滿寵一面令人在合淝堅守,一面上表朝廷增派援軍。
沒等明帝派出援軍,合淝方面便戰勢急轉直下。
吳魏雙方交上火后,合淝戰報頻傳,連連向壽春求援。滿寵才意識到吳主親征,銳氣十足,吳軍心志之堅可比金石,要想守住合淝,實是勢難登天。
這也難怪,孫權率佛門一眾精英親征,那是何等威勢?
滿寵於是萌生退意,欲退軍壽春憑藉魏軍步騎兵的優勢再行堅守,當即上表向明帝請示。
曹魏早年便定下吳蜀戰略,東置合淝,南守襄陽,西固祁山,曹睿豈會輕易放棄合淝這等戰略要地?當即令秦朗率軍兩萬增援祁山線,更傳諭著司馬懿固守祁山線,安排好對蜀策略,明帝便立即起駕持援合淝。
提起明帝,司馬昭便滿臉不忿,父親被明帝迫得終日里如履薄冰,真不知道父親到底怕他什麼?他曹氏的江山便來路不正,司馬氏若取而代之,也並無不可。
說白了,曹氏雖歷經兩代,順利完成了傳國易世,曹睿成功接替了曹丕的位置,天下對曹魏並沒有那麼重的情懷。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司馬昭是輔佐星君,自然是不會覬覦至尊之位,但他相信以父兄的野心是萬不會甘居人下的。此番下界,若不**,建立不世霸業,如何顯得自己手段?邪惡的種子在內心深處滋長,司馬昭的臉上寫滿了邪惡,黑暗的邪惡當中浮現出一個人影,那個一直想超越,卻從未被超的人——鮑叔牙。
司馬昭正想間,司馬懿已經開口說話了:
「明帝是世間少有的少年英主,年紀輕輕便順利接下了這曹魏的江山,非是易與,單以此看,便足以與其祖父相媲。」
司馬懿對曹睿的這番讚譽,自然是發自內心。傳國易世自古就少不了刀光血雨,一個開創基業的人必是非常人物(如劉邦、曹操、劉備、孫策),而跟隨其南征北討的將領更是一群桀驁不馴卓爾不群的非凡人物(如韓信、曹真、周瑜、諸葛亮、關羽),他們戰功赫赫,極具威望。這些人在開創基業的時候,有手段、有威信,能震得住這些功高蓋主的人物,但一旦他們去世,能否順立即位傳國易世,就非常考驗他們的即位者了(諸如劉盈、曹丕、曹睿、劉禪、孫權)。所以,開國君主往往會大開殺戒,為自己後代順利接替政權鋪平道路。
劉盈在接替高祖的時候,若非其母呂稚以雷霆手段大開殺戒,天下姓甚名誰,未可知也。
三國時代,天下畢竟未大一統,雖不存在殺功的現象,但亦是兇險非常:曹丕接替曹操位的時候,算是比較平和的了,畢竟曹丕本身也是梟雄人物,跟隨其父南征北討,在軍中有一定威望,尚有黃須兒兵逼長安的兇險;劉禪繼位,劉備更是費盡心思,除掉了劉封(雖然劉封在關羽的死上確實罪不容誅,但劉備將其戍守在邊外,已經是動了殺機了),更安排了李嚴、諸葛亮相互制衡,當然還有一個趙雲,即使如此,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際也不由得說出君當自取這等話來。
當然,若非諸葛亮無心至尊之位,只怕一切都是枉然,以諸葛亮今時今日的地位,若想取劉禪的位置,怕是誰都難以阻攔。也正是因此,諸葛亮才能集軍政於一身;孫權繼位的時候,更是風雨飄搖,若非有張昭力挺孫權,孫權根本沒法統領江東。而即使如此,面對曹魏百萬虎師,以當年力挺孫權的張昭為首的文官仍是主降,是他們沒有骨氣嗎?只是他們對少年孫權沒有信心罷了。直到赤壁一戰,孫權才算正式坐穩了江東的寶座。
而曹睿登基時,最是兇險,這位少年英主雖然德才兼備,卻並不得王心,故而曹丕的太子之位一直懸而不決。曹睿為奪取至尊之位,不惜向與自己有軾母之仇的郭后屈膝,單是這份能屈能伸便不由得不讓人服氣。
而其登基之時,年紀尚輕,外有強敵環飼,內有朝臣不詭,曹睿能將軍政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其手段之高,豈能不讓司馬懿忌憚?
司馬懿緩聲道:
「此番明帝御駕親征,正是因為看透了滿伯寧(滿寵字)難以抵擋東吳來勢;而其對西南戰區採取守勢,亦是清楚諸葛亮的手段,知道在他手裡我等得不到什麼好處。」
司馬昭對這位少年皇帝頗不以為然,只是其父能給出如此評價,他也不好反駁:
「那父親的意思是?」
司馬昭雖然已經明白父親的意思了,卻還是頗為不甘。
司馬懿看著司馬昭笑笑:
「諸葛亮詭計多端,為父在其手中數次都討不到半點好處,若是明知無功又何必去自討沒趣?」
司馬昭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在吳蜀戰略上,明帝與其父的想法竟然不謀而合,如果說其父是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話,那麼曹睿這孺口幼子就只能說是天賦異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