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託付後事
當年,馬家滿門落難,馬岱隨長兄馬超只帶了兩萬餘眾投入劉備麾下,韜光養晦,一心欲報血海深仇。
長兄馬超更是如履薄冰,一心保存實力,只待劉備伐魏,與曹操逐鹿中原。
漢中之戰,張飛、馬超、黃忠進軍漢中,張飛智取瓦口隘;黃忠雖然葭萌關失利,但天盪山之戰打的漂亮,直接打開了通往漢中的交通要道,讓劉備有機會發起漢中戰役,定軍山一役,陣殺敵主將夏侯淵,立下不世之功;唯有長兄馬超,為了保存實力,幾寸功未立(當然,這與地勢也與較大關聯,馬超長於騎兵沖陣,而漢中多山地不適合騎兵),除非是在局勢明朗之機,方敢出兵。
道理很簡單,馬超歸降,只帶了兩萬人馬,這是馬超的憑藉,他實在是消耗不起。否則以馬超的實力,怎麼會在漢中之戰如此低調?而劉備當然也清楚馬超的心裡,所以一直將他放在險關,用以震攝。
但夷陵之戰,讓蜀漢政權一片風雨飄搖,馬超壯志難酬,鬱鬱而終。幸有丞相,一心伐魏。天下間,怕也只有他,能夠為自己報血海深仇了。自諸葛亮伐魏以來,馬岱豈能不用心力?故而一直以來忠心耿耿。
諸葛亮勉強睜開雙眼,示意馬岱過來,馬岱跪爬至諸葛亮塌前。諸葛亮在馬岱耳畔耳語了幾句,示意天明,天明忙轉身取來一個錦囊交給馬岱。
馬岱接過錦囊小心翼翼放入懷中,哽咽道:
「丞相放心!岱必不負重託!」
諸葛亮點了點頭,緩緩閉上了眼睛。
馬岱含著淚水退出睡帳。
馬岱剛退出眼帳,便看到了面色鐵青的楊儀,原來諸葛亮病重的風聲在軍中上層傳得很快,楊儀得到消息后便立刻趕到諸葛亮寢帳外守侯,正看到姜維引馬岱入帳。他與姜維私交不錯,便詢問諸葛亮病情,姜維只是搖頭,此時見馬岱出來,便迫不急待地讓天明、天亮通稟。
不多時,天亮請楊儀入帳,看到諸葛亮的模樣,楊儀登時淚下:
「丞相……」
諸葛亮睜開雙眼,看到楊儀,嘆了口氣,拿目示意天明,天明奉上一道錦囊,諸葛亮緩聲道:
「我一旦有事,魏延必反,待其反時,你若與其臨陣,方開此囊。到時,自有斬魏延之人。」
諸葛亮豈能不知,魏延此時已是軍中二號人物,自己在時,尚能震攝此子,一旦自己身隕,誰能陣得住他?在諸葛亮眼中,魏延作為軍事統率尚可,也就是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家,但絕不是一個優秀的戰略家,就蜀漢這點兒家當,哪禁得住他這般兵行險招?何況,諸葛亮知道此子來歷,料其必反,豈能將蜀漢軍權交於他手。
而諸葛亮也清楚楊儀的來歷,更知道他素與魏延不合,定能將自己的命令執行下去。
楊儀聞令,心中雖喜,但眼見諸葛亮命不久矣,心中的喜悅也被沖淡了許多。
他收好錦囊,想再跟諸葛亮說上幾句,但諸葛亮已經閉上了雙目,楊儀只好告退。
成都,後主收到祁山戰報,登時大驚。原來諸葛亮祈禳失敗,姜維知道諸葛亮命不久矣,便發書成都奏稟後主。
後主得知諸葛亮重病,心中驚詫可想而知,他當然知道諸葛亮的背景,這可是人間道統的領軍人物,他發生什麼意外,可想而知意味著什麼。
後主不由得呆坐在龍椅上,良久方才回過神來,立即傳令李福速帶宮裡最好的御醫連夜起程趕往五丈原,一來為丞相看病(當然,後主自是清楚,這些御醫起不到什麼作用,只是略盡心力罷了),二來則是詢問國家大計。
後主有所預感,丞相大限將至了,眼看李福走出御書房,突然叫住李福:
「李福,如果丞相……」
後主嘴唇翕動了幾下,終是沒有說出口:
「切莫忘了問問丞相誰可繼任丞相之職!」
李福身軀一震,他顯然沒想到問題會如此嚴重,聽後主這般說,只覺得肩上重若千斤。
司馬懿望著茫茫夜空,重重地吸了口氣,蜀軍這麼快做出反應,諸葛亮顯然並沒有出事,但三才星的星相是不會騙人的。
諸葛亮定是出了什麼事,這等機會,自己絕不能錯過。但天道無窮,誰知道會不會是諸葛亮誘自己出戰的手段呢?畢竟上方谷大火的慘劇還歷歷在目呢。
此時的諸葛亮確實肉身已腐病入膏肓,這個時候留在肉身當中對元神影響極大,但諸葛亮卻仍未歸天。姜維深知道門中事,心中甚急,他當然知道諸葛亮在等什麼。
「報!天使駕到!」
姜維聞報為之一振,快步出寨迎接天使,見得天使不由大驚。但見天使滿臉風塵,衣衫盡破,不由失聲道:
「李大人……」
這一路,李福快馬加鞭抄小道尋近路,就是為了儘快看到諸葛亮,此時見到姜維,自是顧不得自己的滿身風塵,滿臉急色:
「丞相怎麼樣了?」
姜維搖了搖頭,李福眉頭大皺:
「速引我去見丞相!」
一行人匆匆來至諸葛亮寢帳。
待見得丞相,李福眼淚倏然落下:
「丞相……」
諸葛亮微微睜開雙睛,臉上擠出一絲笑意:
「你終於來了。」
李福強忍著淚水,他知道自己此時此刻萬不能哭,但越這樣想眼淚便越止不住地滾滾落下:
「丞相,陛下命臣來探望您了……宮裡最好的御醫都來了……他們一定能將您治好……」
李福只顧自己說話,他一邊說一邊落淚,根本不敢盯著諸葛亮的眼睛,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話,說到最後,竟再也說不出來了。看著諸葛亮,聲音哽咽,淚眼朦朧。
身邊姜維、天明、天亮受他感染,淚水滾滾而下,大帳中一片哀意。
諸葛亮深吸口氣,搖了搖頭:
「不必了!」
說至此處,長嘆一聲,這一聲嘆息彷彿穿越亘古,誰人不知有多少無奈:
「吾不幸中道喪亡,虛廢國家大事,得罪於天下。我死後,公等宜竭忠輔主。國家舊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輕廢。」
李福點了點頭,牢牢記下。這位古今第一人顯然已經將蜀漢王朝的後事都已經安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