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翅膀的綿羊
正像這位中學生所說的「我感到受了欺騙一樣」,確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今天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就是一個行騙者,我們從小就勾引著一個個幼小的生命去完成一種教育體制的使命,卻同時剝奪了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其他能力的共同成長,然而當他們完成了使命在鮮花和掌聲中從學校畢業之後,迎接他們的則是另一副社會嚴酷的面孔。這就像一個人在相親的時候所看到的是一個美麗的少女,然而等到你一切準備就緒踏上通往教堂的紅地毯掀開新娘面紗的時候你卻發現,原本一個美麗的少女怎麼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面目猙獰的潑婦!於是你就只能呆若木雞無所適從仰望上蒼而悲天憫人。
中央電視台《對話》欄目曾經以「影響未來若干年發展的最有價值的理念」為主題,對一百多位參加過《對話》欄目的人士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的最後一個問題是:「請給您所認為的在未來十年中最有競爭力,最有希望成功的人士畫像」。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是這樣來描述的:胸懷大志,有上進心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有責任感和誠信;具備工商管理、法律、經濟等方面的專業背景;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善於從書本和實踐中,從自己和別人身上學習。
儘管這一百多人的描述各有千秋,但歸納起來有三點幾乎是共同的,那就是: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老實說,我們今天大多數學子們只具備了其中一項,即學習能力。但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所謂的學習能力在很大意義上來說只是掌握一種書本知識的能力,但實際上學習能力包括一種實踐行為。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一個成功人士所必備的三項基本素質中,我們只有項還算是合格的。然而,當我們發現傳統的學習概念幾乎被顛覆的時候,我們所僅剩下的那個項都快朝不保夕了。據悉,有一次微軟公司在制定「下一代知識工人」的項目研究時,他們特意請來了兩位少男少女來做此項研究的顧問,微軟公司的用意很明確,我們必須傾聽下一代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因為在一個未來的一、二十年裡,他們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主人和消費者,未來的遊戲規則應該是向「未來的經驗」學習,從而「想象你不曾體驗過的東西,然後從中學習。而一個向未來經驗學習的知識型企業,在人力資源的開發上,尤其重視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這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習慣以老賣老的社會來說,似乎是不敢想象的,因為我們的遊戲規則是一切都是跟隨而不是超越,當我們依然沉浸在「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的那種良好自我感覺的時候,殊不知,別人已經早已捨棄了那些破橋殘路而在空中自由翱翔了。因此,有時候當我們時常看到一幫「非圈子裡的人」在一本正經地為「圈子裡的人」制定規劃的時候,我們不免感到十分搞和荒唐!
確實,我們正在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種危機,因為我們的教育理念以及對學習的概念出現了嚴重的偏差,我們所培養出來的所謂人才,往往只是一些掌握了歷史知識和基礎知識的考試高手,我們的學生大多數缺乏一種社會生存的綜合能力,當教育成為一個人成就知識積累的同時又失去了一些更為重要的基本才能時,我們不禁要問:我們難道還要以這樣的方式和規則來繼續培養我們的下一代嗎?
1995年,一個名叫李倩妮的16歲少女來到了英國,她是屬於較早一批去國外留學的中學生。兩年以後,李倩妮考上了美國的丹佛大學,所學的專業是國際金融,2001年她又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多年的留學生涯,使李倩妮感觸最深的是,同樣是學習,在國外她感到的是一種輕鬆和自由,而當玩和實踐都作為一種重要學習途徑的時候,讓她感到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是:「原來,玩也可以是學習。」下面就是李倩妮告訴我們的,她在英國和美國學習期間的一些難忘的感受:
英國的學習儘管規矩很多,管制十分嚴格,但是老師在課堂上卻給予學生們充分的自由。我們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打斷老師的話,向老師提出。人有三急,如果你要上洗手間,去就是了,無須向老師請假;如果坐累了,可以站起來伸伸懶腰。最有趣的就是考試的時候,除了必須的文具以外,你還可以帶枕頭或者是朋友家人送你的幸運物,像娃娃、相片之類的東西進考場。學校主張在不違反考試規矩的情況下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好使我們在最舒服最輕鬆的環境下發揮最佳水平。
老師講課時,常常旁徵博引,語言幽默、詼諧,從不照本宣科。在這樣一種輕鬆、自在的學習氛圍里,我們不僅不會感到枯燥,反而能夠萌發對學習的興趣,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在英國中學,除了必修的**門課程外,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從美術、音樂、手工設計、宗教、商業、會計、歷史、地理、藝術歷史和各種外語中選修5-6門課。課程都不難,因為學校的目的是為了激發我們對學習的熱情,並培養我們對這些科目的興趣,在以後的預科和大學階段更有興趣地去深入學習。由此以來,學習是出於自發的,而不是被逼的,就好比鴨子是餓了而吃東西,並不是被強硬地填食。因為願意學,所以學得好;因為學得好,所以有信心。
在英國的學校里,最合我意的就是在玩樂中學習。當學習和玩樂融合在一起的時候,知識不知不覺地就跑道人腦子裡去了,一點兒也不需要死記硬背。玩得高興,學得也高興,興趣自然而然就培養出來了。
……
在我的學校里,有一個學生自己設計並做了一個電動輪椅送給一位半身癱瘓的歷史老師,老師至今還用著呢。
在我們親身經歷場景和手工製作的過程中,書本上各種死的理論都活靈活現地表現在生活里。所以,即使沒有死啃書,我們還是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教課書上難懂的理論。這種從玩樂中得到的知識和理解,讓我們一輩子也忘不了。原來,玩也可以是學習。
我選修美術課,純粹是出於興趣,多少也有點希望重拾兒時的舊夢,同時也喚醒體內沉睡已久的藝術細胞……
上第一堂課,我們圍坐在一張長長的桌子旁,老師拿了一大疊雜誌,還有剪刀、膠水、木頭、木板和鎚子往桌上一放,再發給我們每一個人一本厚厚的本子,說Dowhateveryouwant.」(隨便做什麼都行)
一直習慣了在課堂上照著老師的話去做的我,被突如其來的自由弄得有些有點不知所措。如果他叫我畫個什麼花啊、蘋果啊,我能馬上動筆。可叫我做什麼都行,我卻有點無所適從了……我有點難為地問老師:「我該做什麼呢?」
「你想做什麼」
我搖搖頭:「不知道」。
「就用這些材料,隨便做點什麼任何在你頭腦里的東西都可以,不一定要符合常理。」
老師的話打破了我思想上的緊箍咒。我決定來個零的突破,隨心所欲一次……既然沒有要求,我就任意發揮著自己的想象力,把一個美女像貼在馬身上,又把比薩塔貼在馬的後面。我有剪了一些抽象的圖案當背景,填上由淺藍到深藍的顏色。乍一看,還真有點抽象派的感覺。看看周圍的同學,個個都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四不像」。
老師看了我們的作品,誇獎說:「非常好。這就是藝術!今天第一節美術課,我希望你們能夠放飛想象的翅膀,隨心所欲地創作……你們要記住,藝術的靈魂在於創造!」
……
課堂上,老師除了解釋基本概念外,最多的時候是解剖商業界成功和失敗的實踐案例,啟發我們聯繫理論去思考。這一切,與中國學校里,老師講課書黑板,學生聽課抄黑板,考試前死記硬背筆記本兒的學習方式大相徑庭……
至今雖說幾年已經過去了,但那個階段學習的東西卻記憶猶新。我真正明白了一個道理:讀書不是背書,背書純粹是為了考試,只有讀書才能變書本為知識。
我之所以引用了李倩妮這麼長的一段文字,是因為我實在割捨不下這麼多在中國的學校教育當中幾乎是前所未聞的東西,我彷彿像在看童話一樣閱讀著李倩妮撰寫的這本名謂《長翅膀的綿羊》一書的。而這本書的名字本身,也非常準確地體現了原本作為一頭中國綿羊的李倩妮,在國外學習的這幾年中是如何長出翅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