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哈佛大學生說起
1914年,美國一個年僅15歲的少年從哈佛大學畢業了。他的名字叫威廉·詹姆士·塞德爾茲,是著名心理學家鮑里斯·塞德爾茲的兒子。威廉·詹姆士·塞德爾茲的學歷非常奇特:他不到兩歲就開始接受教育,3歲時已經能用母語流利地讀寫了。他5歲時看到家裡的骨骼標本,又對人體產生了興趣,從而開始學習生理學,不久竟然達到了執業醫師水平。他6歲那年春天,和別的孩子一樣開始上小學。入學那天上午,他被編在一年級,可是到了中午,他母親去學校接他時,他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就在這一年,他學完了小學的全部課程。第二年,7歲的他打算上中學,因為年齡不夠,學校不收,他只好在家自學,主要是學高等數學,語言學他早就學過了。一年以後,他滿了8歲,終於被中學錄取。他的各科成績都很優秀,數學更是出類拔萃,所以沒多久,學校就同意他不再上數學課,並讓協助老師批改其他同學的數學作業。不僅如此,他還在中學期間編寫了天文學、英語語法和拉丁語語法的教科書。不久,由於中學課程已無需再學,他就退學了。這位小神童很快就出了名,很多人專門從各地趕來考他,結果他的表現比傳說中的更令人驚訝。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教授,用自己在德國讀博士時感到頭疼的難題來考他,沒想到他很快答了出來。這一年,他才9歲。在隨後的兩年裡,他還是在家自學。11歲時,他考進了哈佛大學。入學后不久,他就能講解四維空間這樣的數學難題了,這使教授們大為驚訝。他父親塞德爾茲博士曾在《天才與俗物》一書中,寫到他12歲時的情況:他今年才12歲,卻擅長連不少學者都感到頭痛的高等數學和天文學,還能用希臘語背誦《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等名著。他精通古希臘文,在讀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等人的作品時,就像其他孩子讀《魯賓遜漂流記》那樣輕鬆自如。他還精通比較語言學和神學,同時還熟讀了邏輯學、古代史、美國史等書籍,並熟悉美國的政治和憲法。1914年,塞德爾茲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了,隨即在該校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這一年,哈佛大學還出了兩個像塞德爾茲那樣的小畢業生。一個叫阿道夫·伯利,是塔夫託大學神學教授伯利博士的兒子。他是13歲半進入哈佛大學的,比塞德爾茲稍晚一點,但他只用了3年時間就讀完了4年的課程,畢業后在該校學習法學。另一個叫諾伯特·威納,是哈佛大學斯拉夫語教授威納博士的兒子。他上大學比塞德爾茲還早,10歲就考入了塔夫託大學,14歲大學畢業,隨後考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同樣在1914年,年僅18歲的威納就順利地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看了上述幾個事例,大家也許會想,這就是人們說的神童,不過古話說,10歲是神童,15是才子,過了20就是凡人。這幾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難道再過幾年都會成為普通人?其實,這種想法是沒有根據的。他們過人的才能決不是偶然產生的,而是得益於科學的早期教育。有一個事實可以說明這一點,威納和伯利的兄弟姐妹都接受了同樣的教育,因而有著同樣的學歷。伯利的姐姐麗娜,15歲就考入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學,1914年和伯利同期畢業。他的妹妹米勒姆和弟弟魯道夫,分別在14歲和15歲考入大學;威納的兩個妹妹,康斯坦斯和貝爾特,都在14歲考入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學。世界上不會有這麼碰巧的事,這些神童完全是早期教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