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眼下朝中最大的兩個世家就是鄧家和陸家。鄧家號稱鄧半朝,整個朝中差不多有一半的官員都出身於鄧家;接著就是陸家,先前的勢力要弱於鄧家,但是現在一點點地趕上來了,子弟姻親故交滿天下;又有光祿勛張家、宗正寺卿吳家、西北趙家等等都形成了不小的力量;再往下各州郡之中,還有著數不清的小世家。
這些世家每家都有數人或者十幾人甚至數十上百人出仕,他們之間的關係盤根錯節,就比如太學生的推薦,如果真交給他們,一定如王妃所說的推薦的都是他們的親朋好友的子弟。朝中的官職一直把握在他們的手中,就連皇上有些時候也要向他們屈從。
如果改成科舉取士,慢慢就能將這些佔據了大量官職的世家子弟們一點點地替換下去,而新任命的官員不會再需要感謝推薦他們的人,而只要效忠朝廷就行了,因為是朝廷給了他們上進的機會,而不是別的什麼人。
這樣的建議父皇聽到一定會非常贊同的,眼下他正面臨著鄧家、陸家等等大家族對皇權的掣肘。自己要擊敗鄧家,更是可以從中借力。
因此膠東王也是急的,連留福都不用,直接問對面安安靜靜的美少女,「那王妃見過開科取士嗎?」
當然見過,素波可是高考過的!回想那個暗無天日的時候——但其實對於自己來說也沒有那麼暗無天日了,素波一向不是多刻苦的學生,因此現在她並不了解歷史上科舉的種種優點缺點,就含糊地道:「反正就是許多人一起答一樣的題,然後有專門的人批卷子,最後選出答得最好的。」
突然又想起一個故事,據說雍正時有一個「維民所止」的科舉試題,曾經出過文字獄的,於是就道:「比如出一個題就叫『維民所止』讓大家各寫一篇文章。」
對素波來說,科舉並沒有什麼,不過是出題考試而已。但是從沒聽過開科取士的膠東王的確完全是迷茫的,怎麼出題?怎麼考試?再怎麼取士?現在聽了素波所說的一個「維民所止」竟一下子醍醐灌頂,「我懂了,就考『維民所止』!」
素波便嚇了一跳,「我就是隨便說的,不好,王爺還是請薛太傅另出一個題目吧。」說到底,維世所止到底是什麼意思她還不大清楚呢。
膠東王看出來,便吟道:「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留福卻也懂得些,「真是好題目啊!」
素波見兩個人真心覺得自己的提議很好,心道他們畢竟還是不夠通,反正皇上和太傅他們都不會同意的,這樣的大事,一定會出一個非常高大上的題目。
但事實上,「維民所止」四個字一寫出來,薛太傅就稱讚不已,皇上看過立即點頭同意。然後素波查了查書,原來此句出自《詩經》,大意是京城周圍數千里的地方,住的都是皇上的臣民。怪不得皇上喜歡呢。
從此以後,膠東王便越來越忙了。素波聽說陸相一家已經搬出了相府,將整處宅子交了出來,文瀾閣重新擴了幾個院子,修書分成了幾處,有修史書的,有修經義的,有修山川地理農田醫書的,不一而足。而先前的相府內宅則改成了太學,請了薛太傅、徐寧、何老先生等十個才學出眾的人做「博士」,預備教導太學生。
素波才知道原來博士並非前世的名詞,在前朝時太學里就有博士,意思是博學之士,相當於太學的老師,心裡暗笑了許久。
這時第一批太學生已經經過考試到太學讀書了。原來此時天下一京十三州,朝廷實際掌控的有一京十州,各州路途遠近不一,實難一併抵達京城一同考試,因此便先在京城及附近幾州開考,取三十名太學生進太學讀書,其餘州待過些時日再考。
原來還可以這樣?素波不禁佩服他們的靈活機動,因地因時制宜。便問膠東王和留福,「誰出的主意,還滿不錯的呢?」
當然是王爺了。留福卻沒說,只看著王爺,最近王爺特別愛與自己搶話,好像自己與王妃多說了幾句他都會不開心似的。
膠東王就答:「眾人所議。」卻又問王妃,「下一次考試出什麼題呢?」
「我不知道。」素波搖了搖頭,「就連「維民所止」我也是聽別人無意間說的,再多的我真不知道了。」
先前的「維民所止」實在很好,題目之下盡可論策,膠東王想再寫出一個相差不多的題目竟然不能。現在見王妃搖了搖頭,知道自己太過強求,王妃固然聽到見到過許多,但顯然從沒有用心學習,許多都是道聽途說來的一星半點,根本經不住細究。於是他就又趕緊道:「我餓了,我們吃什麼?」倒是又將留福平時的話搶了。
素波卻被膠東王眼裡一霎間閃過的那絲黯然所打動,心裡很是羞愧,書中的穿越女個個有經天緯地之才,而自己呢,連個題目也想不出來,連問題兒童的忙也幫不了,就內疚地道:「等下吃過了飯我翻翻書,也許能找到一個呢。」
說著轉身端出來一籠包子,「我突然想到灌湯包,就做了等你們回來。」
半透明的薄皮包子裡面包著一兜湯水,膠東王和留福從沒見過,心思立即被吸引過來。素波見了他們的表情,早將剛剛的事情都忘記了,升起了滿滿的自豪,「這包子可不是隨便吃的,你們先看看我怎麼用,免得燙到。」縴手拿起筷子挾住包子,低頭在上面輕輕咬破一處,慢慢將裡面的湯吮著喝掉然後才吃了包子皮。
噢!原來是這樣,膠東王趕緊吃上一個,真是鮮呀!
留福坐在下面小凳子上吃了整整一籠,才撫著肚子問:「王妃,這湯是怎麼包到包子里的呢?」
其實湯是不可能直接包到麵皮里的,素波就笑道:「這可是我的絕技喲,再不能傳給第二個人的!」
留福就再三讚歎,突然想到,如果王妃不是把灌湯包當成絕技,一定會記住考題是什麼的。現在顯然,她的心思都用在了庖廚之事上,所以只記得一個「維民所止」了。
但是,假使讓自己選擇,自己想要一個會做灌湯包還有許許多多千奇百怪吃食的王妃呢,還是一個懂得考題的王妃呢?留福的答案是很明確的。考題是王爺應該想的,王妃能做灌湯包就好。於是他殷勤地將一本《詩經》拿過來呈給了王爺。
膠東王完全明白留福的心思,他也沒認為王妃會幫自己找到題目,她只會《詩經》里不多的幾篇,而且整本書都讀不下來,因為有好多不認識的字。可是膠東王沒有一點看不起王妃的意思,如果沒有王妃,哪裡有現在的他?更無論執掌太學了。何況剛剛的一頓灌湯包,不只讓他的肚子里飽飽的,渾身上下愉悅不已,還驚醒了他的頭腦,包子顯然不可能直接把湯水包進去,王妃一定是用了別的方法,那麼自己出題也不能完全被維民所止困住,一定要找到更多的思路。
《詩經》膠東王本不需要看的,全都在心裡。但是出題卻又不同,總覺得那一句都不那麼合適,除了維民所止以外,是以他就打開了,一字一句地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