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字 號(一)
【解說】這是一家商號全體員工的合影,拍攝的時間是1927年,拍攝這張相片的目的是紀念商號開業四百周年。四百多年前,明朝嘉靖年間,山西平陽府趙姓的三個兄弟來到北京城做生意。北京城位於天子腳下,王公貴戚、名門望族的府第比比皆是。這些人在生活上極為講究,越是奢侈越是希罕的東西,越受他們歡迎。流風所及,當時北京城內的平民百姓在吃喝穿戴等日常生活上也互相攀比,毫不馬虎。經商的生意人紛紛投其所好,專挑奢侈高檔的商品經營,這樣不但利潤大,而且買的人也多,做這種生意自然更容易發財。但是那三個來自山西的商人並沒有這樣做,他們經營的商品看上去雖然很不起眼,但居家過日子誰也離不了。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他們的商號里除了茶以外,其它六樣東西都賣,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恰如其分地給商號起了個名字叫「六必居」。直到今天這塊由山西商人創立的字型大小招牌依然高懸於廳堂之上。無人不曉的六必居三個字還是那麼響亮。儘管店裡經營的內容還是那麼普通,但就是這間朴樸實實的老字號,挺過了四百多年的風雨坎坷。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街上,有一家叫「都一處」的老字號。說起這塊都一處的招牌還有一段不凡的來歷。據說,乾隆初年,都一處還只是一個街邊的小飯鋪,店主姓李,老家在山西。乾隆十七年臘月三十晚上,京城飄起了漫天大雪,各家商號都早早收拾東西,關門打烊,準備過年了。天越來越黑,冷冷清清的街上只有那個姓李的山西商人經營的小店還在靜候著主顧。因為本小利薄,就是在大年三十這樣的時刻,他也不敢怠慢。一來是因為多年養成的習慣使然,二來盼望著還能有人光顧小店。將近子夜時分,店裡終於進來了一主一仆,他們舒舒服服地吃了一頓老闆親手做的可口飯菜后,並沒有急著離去,而是打量起這個店來。當他們發現小店連招牌都沒有,就叫老闆拿過紙筆,題了「都一處」三個字,意思是這個時候整個京都還在開張營業接待客人的店鋪只有這一個地方了。過了不久,這位山西商人接到了從宮中專門送來的一塊虎頭牌。到這時候他才知道,原來那天晚上來的客人竟然是微服私訪的皇帝——乾隆。這個故事的真偽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但都一處這塊招牌卻是實實在在地掛在這裡兩百年了。這個故事在兩百多年的時間裡,隨著都一處的生意越做越大,流傳得也越來越廣。清代同治年間的文人李靜山在他的《增補都門雜詠》中說:「京都一處共傳呼,休問名傳實有無。細品瓮頭春酒味,自堪壓倒碎葫蘆。」【採訪】經君健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這個反映在各個方面,我們說過去的商人能夠幾百年的存在,比如現在說起北京就是同仁堂,說起南方就是胡慶余堂等等這樣一些,像什麼桂香村或者六必居等等這些商店,那麼它們之所以能夠存在,它的存在期限是以百年計,這個存在是什麼道理呢,就是因為它以誠待顧客。這個顧客當然包括這幾個方面,一個方面從生產角度來講,它不弄虛作假,它貨真;從價格上來講,它不會一個人一個價,它不會騙你,它不會隨便地給你漲價,給你胡來,那就是它的價實。【採訪】余秋雨學者這種誠信體現在一件事,體現在一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如果我沒有這種道德支撐的話,沒有一件事能做成。買者和賣者之間,它儘管有法律保護,但是如果沒有這個基本誠信的話,法律的空子多得很,可以鑽來鑽去,它可以鑽法律的空子,結果還是讓很多人慾哭無淚。這樣情況就很多了,空間如此之大,法律的網也不能那麼緊密,所以這種誠信的好處就在於,就是它靠一個人的人格操守,變成人和人之間不約而同的某一種人間契約,就是一個人的人格操守變成人間契約。這個契約就變成群體性的人格操守,這個成為許多商業運作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