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意春風添細雨(1)
孩子有沒有花錢的自由家住北京的13歲中學生巧巧是個「韓流」分子,最近她因為沒能到杭州看成偶像的演出而和父母鬧了彆扭,還投訴到了媒體。聲稱雖然去杭州看演出總共得花三千多元,可她是要用自己的壓歲錢去看的,壓歲錢應該歸她自己所有和支配。還呼籲大人給孩子花錢的自由,讓他們去做理想中的事,並拿出國外的例子為證。不必動不動就拿國外的情況來作對比,國外的未成年人也不可能為所欲為,父母也要對他們進行管教和約束的。完全放任那還了得,無數事例證明「樹大自然直」是一種教育的誤區和謬論。作為孩子,由於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一心想做某事的願望又極其強烈,當然會對父母的勸阻和約束感到不舒服,但這並不能說明孩子就有理了。孩子通常會是出於自己幼稚的心理來偏激地考慮問題。拿這件具體實例來說,巧巧的父母不允許孩子花三千多塊錢去杭州看所謂偶像的演出,是對孩子負責任的做法。盲目追星不值得鼓勵,千里追星花錢不說,孩子的安全問題也讓人擔憂。所以不讓孩子這樣做是正確的。至於巧巧所說的2萬多元壓歲錢應該歸她自己所有和支配,這也有點說不過去。既然孩子不具備完全行為能力,也就不能完全地支配金錢,需要父母在孩子理財的時候加以引導。要不然很可能縱容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性,會降低孩子的「財商」。而且,給孩子這麼多的壓歲錢也是不妥的,會助長孩子花錢的**,養成孩子奢華的生活習慣。甚至還會滋生其自以為是和不理解父母的品性,覺得自己是個有錢人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不受管束了。家長並沒有給孩子壓歲錢的義務,任何法律中都沒有這樣的規定。即使給孩子的錢,也不完全歸孩子所有和支配,因為這畢竟是別人給的而不是自己掙的,是讓孩子花在有益之處的。父母給孩子零花錢並為孩子交納學費等,保障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是應盡的義務。父母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義務,同時也有制止孩子亂花錢行為的權利。培養孩子的「財商」不一定要給孩子很多錢,更不是讓孩子隨便花錢。那樣反會造成財商教育的失敗,也不利於其人格成長。理財是一門學問和生活能力,應該從小培養。但這裡面的藝術和技巧很多,我們目前的學校教育尚未設置這些內容,家長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時需要慎重,千萬不可弄巧成拙,適得其反。1125(原載《中國教育報》)不應教孩子「打回去」當今不少家長對孩子從小進行所謂「競爭教育」,就是當別的孩子打了自己一定要打回去。據說這是為了適應將來殘酷的社會競爭,擔心孩子從小忍讓將來在社會上失去立足之地。這些家長的做法未免有些偏激了,競爭也不是這麼個「爭」法。這純粹是曲解了競爭的本意,將拼爭之法給用歪了,更沒有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作深層考慮。這樣在「打回去」的教育中培養出來的孩子,根本就不具備團隊協作精神,沒有一絲寬容和接納別人的心態;「睚眥必報」,一點「虧」都不吃,過分看重自我利益。這樣的人是不被社會和團隊所包容的。他會處處與別人對著干,這樣的「人才」誰敢要啊。寬容、謙讓、同情、友愛、協作,這不僅僅是傳統美德教育,更是一種適應未來合作化社會和工作的要求,不懂得與人配合協作的人將是最不受歡迎的。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上也會出現障礙,會很難相處,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顯得有些自私自利。會嚴重影響其人格和品德的發育,有可能「情商」會很低。人格不太健全者是不能算作真正的人才的,更難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不管誰對誰錯,別人打了我就一定要打回去。別人有意無意地侵犯了自己都要還下來,這簡直是有些不通情理,不講道德了。這樣畸形教育下的孩子,怎麼可能會健康成長。重要的是教給孩子是非觀念,這是人格形成的基礎。寬容才會贏得尊重。教孩子懂得寬容,懂得接納別人,懂得友愛協作。在健康的教育氛圍下成長的孩子,才能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夠受到集體的歡迎,才能立足於將來的社會。1125(原載《大連日報》)為孩子培育創新的土壤第23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頒獎大會上,五名中學生從一位副市長和一位院士手中,接過了首屆「市長獎」獲獎證書和獎牌。證書上有北京市市長的親筆簽名。這無疑是對於青少年科技創新的鼓勵措施,這讓我聯想到一個月前國家自然科學獎等大獎的頒發。支撐科學大獎的有很多因素,但是如果不重視青少年的科技創新活動,不注重青少年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科學大獎就依然會青黃不接。因此,我們有理由歡迎這個姍姍來遲的「市長獎」。由教育部、團中央和中國科普研究所共同組織的一個關於「青少年創造力培養」的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普遍缺乏創新意識。這主要是由僵化的教育考試體製造成的。在惟分數論的評價體系之下,很多學生的創造天賦都被無情地扼殺或埋沒了。在這屆創新大賽上,以及其他全國、國際科技競賽活動中,小選手們取得的不俗成績也足以證明:孩子們並不是沒有創造力,而是缺乏一個有利於創新的成長環境,不能讓他們的奇思妙想、創造才能得以孕育和發展。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現象是,這些獲獎的「小科學家」大都不是學習成績最拔尖的。獲「市長獎」的一位中學生說:只要功課基本掌握了,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了,不必非要爭第一名。這種想法很值得讚賞,不過也很無奈,可能不為現今教育制度所容。富有創新精神的孩子,考試分數不一定是最高的,甚至他們還有點不太聽話、不守規矩,在有些學校老師的眼裡很可能是不務正業的「搗蛋鬼」。這隻能是違背孩子天性的教育的悲哀。人才成長要靠制度創新,要靠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社會都來培植創新的土壤。設立一個「市長獎」會起到一定鼓勵作用,但這還不是根本的舉措。對於發展後勁尚嫌不足的我國科技事業來說,為了實現科教興國的戰略目標,僅僅設立一個獎項或者舉辦幾次活動,都是遠遠不夠的。儘快深化教育改革,革除制度的時弊,創建一個利於孩子興趣發展和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才是最為迫切的。0331(原載《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