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醒龍:文學能給鄉土什麼(1)

劉醒龍:文學能給鄉土什麼(1)

還有什麼比鄉土更孤獨葛紅兵:《彌天》讓我非常震驚,個人經驗和理性批判結合得那麼好。你的鄉土經驗似乎變得更加鮮靈,更加激越了。我覺得這部小說有精神自敘傳的色彩,主人公溫三和這個人物身上是不是有你的影子呢?溫三和是(19)56年生的,你好像也是56年生的,是不是巧合?劉醒龍:任何心靈真實,一旦啟開,都會讓人震驚。更何況還有這壺經年累月,越釀越醇的鄉土老酒如影相隨。溫三和高中畢業後去水庫工地的過程正是我的經歷,時間、年齡、場景都一樣。1973年的冬天,17歲的我就在鄂皖交界的一個水庫工地上,後期是兩萬多民工中惟一的技術員。像小說中的那一段一樣,我在工地上同指揮長吵架,氣得大哭,我不明白為什麼一個老水利會允許人們把沙土往核心牆裡倒。這座水庫現在還在,當時是全省非常有名的學大寨工程。小說里水庫的設計,也是按照當時的真實情況描寫的。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有這樣的感覺,寫作者對鄉土的理解及情感,一定要到離開鄉土十五到二十年後,才能漸入佳境,到達**。葛紅兵:《彌天——序》中你說這是一本「對過去的痕迹產生莫大興趣」,試圖重新親近「鄉土」、「拷問靈魂」的小說,眾所周知,「鄉土」在你的小說中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你的《村支書》、《鳳凰琴》、《分享艱難》等等出世以後,有論者甚至認為你是一個鄉土作家;但是,以往你的鄉土小說中人性讚美的成份較多,這次似乎不一樣,這次「拷問靈魂」這個概念在你完全是新的,這個概念在《彌天》中佔據了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呢?劉醒龍:你是說重新親近鄉土嗎?難道我的理性與情感曾經遠離過鄉土嗎?我記得有人似乎如此說過。這不是事實。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只要一提到鄉土,我就有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甚至有一種自己是鄉土的掠奪者,這輩子也許無以為報的念頭。一個人,一個只能寫作的人,能還給鄉土什麼哩!就算能把自己撕碎撒入鄉土,對鄉土又有何用?這種感覺從寫作《分享艱難》就有了,也許我的鄉土在別人看來是泛鄉土,但沒辦法,我的鄉土就是這樣。身為鄉鎮幹部子弟,在鄉村時是孤獨的,進城后也是孤獨的,在以類型劃分的社會,我這輩子註定要孤獨到底。好在有文學在,這樣的孤獨總在賜與我一種令人驚訝的視角。還有鄉土,鄉土一直在鄉土裡。鄉土彷彿從來就不知道她一直在我心裡。所以鄉土也從來不在乎她是不是在誰的心裡。這個世界里,還有什麼比鄉土更孤獨!比孤獨更感痛苦的是鄉土,是那隻差一步就能到達安寧的寂寞,是這寂寞里對我和所有人的寬大之懷。我一直在試圖獲得某種回應,對於鄉土,一個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為什麼謳歌反而顯得蒼白,為什麼詛咒無法掩蓋她的美麗?從來鄉土只屬於遠離鄉土之人,她是人類所有揮之不去的傳統中的一種。換言之,真正的鄉土只會存在於靈魂之中。再換言之,一個民族的靈魂,不管她願意不願意,都會在很大程度上依附於鄉土。畢竟鄉土是我們的文化母本。我不敢說拷問鄉土——那是杵逆不孝!是淫母弒父!我只能面對鄉土拷問靈魂。我崇尚用靈魂和血肉來寫作,我不具備用思想和智慧進行寫作的天分,所以我只能選擇前者。寫作者的靈魂與被寫作者的靈魂,一直是我努力觸摸的方向。在《鳳凰琴》等作品中,面對在人性與靈魂中苦尋生存價值的弱勢群體,我所用的方式是撫慰。到了《分享艱難》里,情況變得複雜起來,人的弱勢無可奈何地讓位於環境的弱勢,在靈魂的天平上,我不得不選擇包容。而《彌天》是一段若遠若近的文革心靈史,除了拷問,我想不會再有別的更合適的方法。在《彌天》,拷問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如果還能達到其它目的,我必須得感謝批評家和讀者的再創作。葛紅兵:這部小說中我看到了非常「惡」的個體形象,如喬俊一,他整天背著槍,是個用「槍」說話,用「暴力」說話的惡王,更看到了人性「惡」的群像,如槍斃女知青現場圍觀的人群,有些細節非常殘忍,如用腳把女知青肚子里的胎兒踩出來的細節,感覺上好像你對人性的認識有了改變,是這樣嗎?你以前的小說,比如《生命是勞動與仁慈》強調的是「生命於己是勞動,而於別人則是仁慈」。我最近也有些思考,覺得沒有超越信仰的民族,人性總是趨向於惡,文革的時候是殘酷鬥爭,市場經濟又會催生商業欺詐。劉醒龍:周介人先生曾經就善與惡的話題表述過一種很深刻的觀點,同為善,卻有一般的善與大善之分,平常的善追求完美,大善不求完美,卻有對惡的包容與改造。周先生沒有直接地說過一般的惡與大惡,我想它們是存在的。想想文革,能不是大惡嗎?平常的善與惡,只在人性的層面上發生。大善和大惡的產生,除了人性因素外,一定還帶著深深的文化根源。《彌天》所表現的就是這種大惡。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都會信守,生命本應是勞動和仁慈!所以哪怕在面對大惡時,我仍要求自己懷著足夠的理想!相信人!再說,不相信人,我們還能相信什麼哩!在大善里,人人都是社會的支點。在大惡里,人人都是歷史的罪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直來直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直來直去
上一章下一章

劉醒龍:文學能給鄉土什麼(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