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新聞人的潰敗(1)

職業新聞人的潰敗(1)

作者:胡赳赳也許是孤陋寡聞的緣故,第一次聽到「職業新聞人」的提法,要等到《華夏WATCH》問世之後,孫保羅將「職業新聞人的視野」的口號印在雜誌封面上,雜誌的裝禎設計是王道坤,他的設計曾經開創了中國平面媒體版式的一個時代,直到《經濟觀察報》挖掘出了鄒波這樣一個以前在傳媒圈裡不為人所知的人做版式總監,這個時代才開始轉軌。「做新聞要職業!」此後我屢屢從業務領導那裡聽到這句話,幾乎要耳提面命。我當時在一家日報的周刊工作,周刊主編是一個女人,喜歡用化名,像是個女特務,每每在報眉欄里出現她的名字時,她總是頗神秘地大筆一勾,這樣「王石某」就變成「王石」了。這個名字男性化而且使用者眾,由此,天下無人識君。她轄下的記者日後能在職業新聞人的道路上狼奔豕突、東成西就,其實與她分不開的。這位王石是山東人,對新聞抱有先天的敏感和後天的成見,想當初,她追求新聞的生命力和永恆性,她策劃選題的立場永遠站在人性的立場上,使得新聞既有故事,又有感染力。布置完選題后,給記者改稿幾乎成為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她抱著一桿毛筆,有時候是用紅墨水,沒有紅墨水的時候就用黑墨水,扒在桌前,在記者的稿件上添添改改,這個場景幾乎成為我對她印象固有的一部分,原因很簡單,我自認為高明和得意的新聞作品都被她改過。而我自認為高明和得意的部分往往是我的主觀感受、主觀議論和主觀抒情,如果真見了報,一定會讓我臉紅。從新聞學徒往職業新聞人的路上走,這幾乎是所有抱有理想主義態度的新聞人之路。在這條路上,我們最初都沒想過潰敗這個詞。此後,我在中國新聞社華聲視點雜誌社工作,由於機緣湊巧,我見到了孫保羅,因為他主抓的《華夏WATCH》和我供職的《華聲視點》投資方是一家,都是「誠成文化」旗下的刊物。有一次,我奉命去廣東省中山市採訪「護照改革」,那次採訪與以往的許多次採訪不同,在以往,我習慣於單槍匹馬、暗查明訪,以一個「影子」的形態出現。這次開始的時候本來一樣,我從北京飛抵廣州之後就消失了,我在廣東省公安局的出入境辦理大廳與前來辦理手續的群眾交談。但很快,主編就打來電話說,讓我去「拜碼頭」,到了廣州地盤上,去見見負責「誠成文化」的資方代表曾昭仁,他同時還兼任誠成旗下《希望》雜誌的主編,如果採訪碰到什麼困難他會協助解決。曾昭仁先生是我接觸到的「誠成文化」唯一人士,對於老東家「誠成文化」的全盤潰敗,我現在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既不知道更多內情,也無從於對它的消亡有更多感同身受之處,唯一覺得可惜的地方是:曾經彙集了眾多優秀的職業新聞人,一夜之間就風流雲散,資本的險惡正在於,它會反過來咬人。孫保羅就在曾昭仁的樓上還是樓下辦公我記不得了,很快,曾昭仁把我介紹給孫保羅,很快,曾昭仁提供了他的專車,而孫保羅提供了他的行政助理阿軍給我做司機,我們在中山市採訪了三天,一周之後,一個關於「中國護照新政」的封面故事就出現在《華聲視點》上,作為一份月刊,最早對中國護照改革作出新聞反映,其機動性可見一斑,很快,《作家文摘》和《新華文摘》紛紛作了轉載。我當時的主編吳洪勝是天津人,復旦大學新聞系的高材生,從中國新聞周刊出來后,就一直在華聲視點做主編。他是一個特別儒雅的人,從來不批評人,說起話來慢條斯理,頭頭是道,是一個適合於交談和交往的朋友。他做新聞有個特點,相對很多職業新聞人來講,他注重新聞策劃的可執行性,再好的選題,如果不能保證一個完整的採訪過程,他是不會輕易入手的。我那次去中山市採訪,他還介紹我去找他的同學、當時在羊城晚報集團下的子報《新聞周刊》做主編的蔡洪波,請求要一個攝影記者跟著我去採訪,當時已是晚上,蔡洪波忙著在簽版,盒飯攤在桌上,都沒來得及吃,由於他跟我另一個朋友私交甚好,所以交談起來便沒有障礙,他很快委派了攝影記者曹原(現在供職於《南方都市報》)隨我去完成採訪任務。曹原表現出了相當的敬業態度,此後我拿回他拍的片子回京,當時任《華聲視點》副主編、藝術總監的法滿對曹原拍的片子給予了好評,這在我們看來,實在是第一次。法滿是國內第一流的圖片編輯和攝影記者,在我看來,也許只有《新周刊》的前首席攝影張海兒能與他相提並論,他在雜誌社裡行蹤飄忽,只是到出刊前他才出現,將文字稿統統捲走,帶回家去做圖片和版式設計。但這並不妨礙他親自走上街頭,拍出很有新聞製造力的影像。他現在在《財經》雜誌做藝術總監,每年會出一個小開本的「圖書」,以圖書的形式來紀錄財經的編年史。在廣州與孫保羅的交談中,他談到在以記者俱樂部的方式來做《華夏WATCH》,其運作方式大概是由他的業緣關係,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長期給雜誌供稿,而他也運作一些項目,給俱樂部的記者提供一些收入和深入採訪、考察學習的機會。他的助理兼司機阿軍還給我講述了許多關於孫保羅的舊事和逸聞,但是,時間過去了,這些舊聞支離破碎,只留下他重情義、善謀略的印象。很快,由南方周末「老人」支撐而起的《華夏WATCH》在資金壓力下無疾而終,孫保羅表現出志不在此的樣子,「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他與妻子陳菊紅選擇了出國讀書。這幾乎是職業新聞人的最好的出路之一,在潰敗的邊緣,選擇騰挪而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打口時尚」叢書:批判現實 解讀時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打口時尚」叢書:批判現實 解讀時尚
上一章下一章

職業新聞人的潰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