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名片

作者:徐江忘了第一次見到這東西是在什麼時候。只記得較深刻的一次印象是在大學宿舍,外屋來了幾個推銷詩集的,其中一個還遞名片,名字前有四個黑宋:「青年作家」。當時見識少,驚訝得直咧嘴——原來還有人把這稱謂印在片子上,看來不止是「經理」們!那是「八十年代」後期,名片不是誰都有資格掏的。大學剛畢業那一兩年,好像名片開始瘋狂普及了。一邊向對方遞片子,一邊嬉皮笑臉嘴裡嘮叨著「騙(片)一把」,就是那陣兒興起來的。那時候北方的計程車業務也正方興未艾。「打的」和彼此遞片子,算是我們這些剛走上社會青年們的惡俗愛好。同時期廣泛流行的是王朔聰明絕頂的小說。而比這個稍微提前兩年時興的則是掮客,也叫中間人、「跑合兒的」,如果誰發展順利,下一步就是皮包公司——那是「九十年代」初,北方不少「廣告公司」的前身。當時我最喜歡和人開的玩笑之一,就是一面接對方名片,一面鄭重申請:哥們兒,能不能再給幾張?對方肯定好奇或警惕地問你幹什麼用,我就說我攢這個,每樣兒得湊夠54張。有一點一直好奇:國產影視里有一陣鏡頭裡好象挺愛出現名片的,而印象中時尚甜膩的美國電影里類似的鏡頭出現卻不多。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也許是我看的荷里活電影還太少,要不就是這麼多年人家習慣了,也沒把這當過什麼,編劇寫劇本時不需要用一張紙片來湊字數。從上班到現在,我自己的名片大概有過七八種版本,一般吧。估計其他同齡人中印過幾十個版本的人都有,當然咱這說的都是做「正行」的。這大概也能間接證明這十幾年來社會的經濟繁榮和職業流動,建議大學里搞社會學研究的不妨以這個為研究項目寫一本書,如果作者腦子不太笨,會很好玩的,也很有意義,就像前兩年翻譯過來的《香煙》、《垃圾》。名片的出現本來是為了表明身份,不過現在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它越來越不能證明主人的身份了,充其量具有信息發散的功能。這也是人們職業流動過於頻繁所造成的後果。名片只能說明有過這麼一人,有過這麼幾個與他相關的電話、傳真、電子郵箱,這人可能在某個行業的某個部門做著或做過某種工作,僅此而已。也可能轉天人家就不幹這個了。現在聽說各地有不少倒火車票和造假證件的也有名片,這讓人多少感到一絲怪誕和黑色幽默。但怪誕和黑色幽默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更邪性的還有一個和警察叫板的慣偷,每次偷完,他老人家就在現場留一張名片,以顯示囂張,直到最後終於因為這名片被抓獲。也不知道該小偷被關起來后對名片這件事後悔過沒有。這大概又是需要心理學家或電影導演們去下工夫解釋、演繹的事了。名片,厚的、薄的、貴的、土的、洋洋得意的、泛著傻的……這些年大家都沒少見。不過我印象中第一次見到「名片」這個詞還是在當年的初中語文課本里。那裡面有一段劉寶瑞單口相聲《連升三級》的節選。說文盲張好古進京趕考,撞到了大太監魏忠賢的馬,還窮橫說自己准進前三,魏忠賢好奇,就派差人拿自己名片送張好古去了考場。考官以為張是魏忠賢的親信,就讓他中了進士。後來張知道自己撞的是魏忠賢,還沾了人家的光,就去拜謝,也遞了自己的名片。初中生頭腦簡單,當時看了也沒在意。現在回想起來,才知道古人真是不簡單。不止發明了古代的足球,連名片這麼「現代」的玩意兒也是咱發明的,而且太監、文盲們都用得那麼起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打口時尚」叢書:批判現實 解讀時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打口時尚」叢書:批判現實 解讀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