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其不幸,怒其不爭(6)
聽到這裡,我問道:「你的生活已經這樣緊張了,為什麼那麼快就要第二個孩子呢?難道不能打掉嗎?」
他卻並不在意地說:「有兩個孩子不算多。」
「……」
他的父母在農村種地,每人只有8分地,全家也就是二三畝地,只能自給自足,沒有餘錢剩米。他的父親不過47歲,還是個壯年,卻撫養不起3個孩子。他19歲出來打工,他的在小手工作坊中打工的民工妹妹十五六歲,小學還沒有畢業也出來打工了,是給人家當保姆。他的弟弟,也是十六七歲,上初中時想出來見見世面,打了兩個月的工后,回家不想讀書了,於是也到了杭州。他出來前,家中蓋房子,欠了一屁股債,直到不久前才還清。他的壯年父母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卻在種田的同時還得帶4個孩子(有一個是他的,另三個是他姑姑的),恐怕再接下去,他的弟弟、他的妹妹也要生孩子了,還得叫他的父母去帶。
張志兵在向我訴苦,他話語平淡,卻聽到了心中的不平。他說:「我到杭州8年了,看著別人家的生活好,也羨慕,也眼紅,自己也想好,就是沒那個本事,只得出苦力,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怪爹媽沒生好,條件差,想幹什麼事都沒有靠山,全憑自己傻干。現在不想再去上學了,心野了,只想當個司機,能開個車,就心滿意足了……」
他好像是在怪自己的命不好,怪自己沒有一個好的老爸,但是在我看來,多生多育才是他家的貧苦之源。他父母由於農村的貧窮,帶不動他們兄妹三人,這才沒有讓他們學到很高的文化和技術。到了他這一代,本來可以走出這個「怪圈」的,可是他才27歲,他的女朋友才22歲,都很年輕,就有了兩個孩子,我還不知道他們總共要生幾個孩子才收場。如果也是三四個四五個,他豈不是又像他們父輩一樣,進入了一個永遠也不能讓孩子得到充分教育,永遠也掙不到大錢的境地嗎?
他從老家走了出來,到了一個新的天地中,雖然可以說他比他的父輩生活改善了一些,卻仍然在那裡繞著圈圈,一個不能提升自己到高層次上的螺旋。但是這些話我沒有說,我知道他聽不進去也不會懂,因為多兒多女多得福的觀念,在農村有著幾十輩子幾百輩子的遺傳,儘管在他們頭上有一條計劃生育的杠杠壓著。
讓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在我採訪的上百個人中,那些年紀像張志兵一樣大小的青年人,沒有一個是沒有兄弟姐妹的(少則三五個,多則六七個)——多兒多女給農村帶來的是低文化與苦生活——他們像驢推磨那樣,永遠在同樣的怪圈中重複著勞碌也重複著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