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就讀女塾(1)
羅比·尤恩森在《宋氏三姐妹》一書中這樣描寫了她們的家庭:「儘管這個家庭充滿著歡樂,它卻是一個有教養的家庭,孩子們從小就接受樹立責任心的教育。它又是一個十分規矩的家庭。」
宋嘉樹夫婦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對三姐妹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
母親倪桂珍是個斯巴達式的女人。按宋美齡後來的話說,「母親的個性,處處表現出她的嚴厲剛強,而絕對不是優柔善感的。」這位母親,幾乎在孩子還沒有離開襁褓時,就領著他們做祈禱。這些養成了宋美齡後來處事與做事的善心和恆心。
母親對孩子們的影響是大的,當然父親也不例外。
在宋嘉樹看來,最先進、最科學也是最偉大的教育方式,應是符合孩子天性即個性的教育方式,任何扼殺或窒息孩子天性的舉動,都是愚蠢和罪惡。
宋嘉樹不只一次地對人說:「只要100個孩子中有一個成為超人式的偉大人才,中國就有400萬超人,還怕不能得救。現在中國大多數家庭不能全心全意培養子女,我要敢於為天下先。」
宋嘉樹和妻子倪桂珍制定了現代型的「斯巴達—基督教」教育模式:在充分發展孩子美好天性的過程中,訓練他們成為具有基督教精神的斯巴達式勇士。
早在1898年,宋嘉樹和長女宋靄齡一起編了一份《上海兒童報》,主要文章都由孩子們自己寫。在這個自由的天地里,孩子們可以充分想象,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宋嘉樹僅僅是他們的朋友、印刷者和忠實的讀者。當然也是他們最熱心的評論家。
孩子們自由地在這個小天地里施展才幹。
這份報紙一直辦到他們最小的兩個孩子子良、子安進入中學為止。
這個家庭中,英文成為孩子們的首選課程。宋嘉樹說:「學英文是為了睜開眼睛看世界,是為了將來留學長知識學本領。」
他並不反對學中文。他說:「將來報效祖國,國文一定要好。」他堅信未來中國的領袖人物一定要學貫中西。
宋家三姐妹啟蒙就讀的學校是上海三一堂女塾。
當時上海有地位的中國人認為,中西女塾師資優越,所以都把女兒送入中西女塾而不入三一堂女塾。但宋嘉樹認為,中西女塾只是美國監理會中國教區的櫥窗,它被林樂知所控制,把美國社會的壞東西帶進了上海,而且這所學校的英文名字又是以前那位不讓他留在美國學醫的馬克締那主教命名的。宋嘉樹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這種學校,在感情和理智上他都無法接受。所以,他把女兒送進了以金漢聲小姐為校長的三一堂女塾。
三一堂女塾坐落在上海八仙橋側,離宋家不遠,校長金漢聲自稱三一堂女塾師資並不比中西女塾差。1898年秋,宋靄齡進入三一堂女塾。當時,因為交通不便,從宋家到學校要走很長一段路程。聰明的靄齡找到了一條捷徑,可以直接穿過吉伯路上的教堂到達學校。次年,慶齡也被送到了三一堂女塾讀書。
當小美齡看到兩個姐姐都上了女塾之後,在家裡失去了玩伴,而且看到兩個姐姐上學后的神氣樣,她也吵著要上學。
宋嘉樹看看小女兒不達目的不干休的架式,覺得靄齡也是5歲上學的,是她的榜樣。再說,慶齡也在學校,有二位姐姐照顧,不應有什麼問題。也就在美齡剛剛5歲的時候,三姐妹做了同一學校的學生。
宋嘉樹決心送美齡上學堂,還有一條重要的理由是,教育應當是社會的,不管家庭教育多好,也不能代替集體生活的訓練。孩子們大了總是要走上社會,獨立地面對社會的各種挑戰。他認為,她們不應當是象牙塔中的公主,更不應當是籠中的金絲鳥,她們應當是弄潮兒。
美齡上學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小美齡欣喜若狂。
這是她第一次真正離開家。
家裡給了她一隻淺底箱子。這是一隻漂亮的、漆黑髮亮的箱子,也是她私用的第一隻箱子。
她很高興地將她自己的衣物作了清理,選擇了她的必帶物:漂亮的衣服、褲子,可愛的小玩藝,還有必不可少的巧克力糖和一小盒黃油奶糖……
可是,當她把所有的這些東西裝進去時,還沒有把箱子裝滿。
她皺著小眉頭,環視小房間……
她決定將棉衣棉褲也裝進小皮箱。
做完所有這一切,她再次環視這間她熟悉的小天地。
「上帝啊,我就要離開這裡了,我要出遠門了,再見了……」
這時,她心裡又難受,又緊張,甚至有點恐懼。她感到眼淚就要流出來了。
「現在你還可以改變主意,是上學還是留在家裡?」父親看出她的心思,親切地要她自己決定。
小美齡歪著腦袋堅定地回答說:「上學。」
不過,喉嚨里充滿著梗塞。
一切準備妥當,宋嘉樹提起箱子,牽著小女兒走出了家門。
這天,小美齡穿得整整齊齊。她下身穿著一條綠褲子,上身穿一件方格呢衣,緊貼著父親,動身走向這個大千世界。
當校長理查森小姐在自己的辦公室見到宋嘉樹和他的梳著小辮的女兒時,覺得好奇又好笑。便用英語認真地說:「你真的想上學嗎?」
美齡執拗地昂了昂頭,脫口用英語回答道:「我想上學勝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