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掛上素質教育的幌子(2)

大學,掛上素質教育的幌子(2)

素質教育一旦要以成果形式進行衡量,也就奏出了主旋律之外的不和諧音,就必然出現重教育形式輕教育內容的結果。高校往往追求形式上的創新、具有顯示度的成果,而忽視、淡化內容上的深入及其真實的效果。從表面上看,我們所有教學活動的出發點的確都是素質教育,而且也似乎為素質教育的推行出台了諸多政策、措施,而實際上,則多半是新瓶裝舊酒之類純粹的形式主義。某高校在全校範圍內實行學分制,組織學生自由選課,並事先說明,沒有學生選的老師將「下課」。這聽起來是多麼的誘人!消息不久便見諸媒體。等學生選課結束,卻發現並沒有教師落選。一位教授告訴我:「分配給我們系教師上課的教室全是只能容納120人的,也就是說,每個教師最多只能接受120人選課。按照這樣的數量計算,我們的教師不但不會多,而且會少不少。這怎麼可能有教師『下課』呢?如果事先不規定教師上課的容量,允許一個教師給三四百人上課,結果就完全兩樣了。學生自由選課、選時,必須建立在資源充足的基礎上。如果資源短缺,選擇面有限,就很難做到從容自如。因此,學校應該在擴大資源方面多動腦筋。」2003年,關於縮短學期時間、改兩學期製為三學期制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①(①《南京大學:縮短學期時間開辦『暑期學校』》,人民網,2003年10月7日。)。諸多報道稱縮短學期之舉為教育改革與創新,不但與國際接軌,而且有助於發揮學生主動性,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壓縮學期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更多地與社會接觸,這是改革的方向沒有錯。但是,學期的縮短,學期制的變化,終究是外在的形式上的變化,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教師的上課質量如何,教師與學生平時的溝通如何,學生參與科研、實踐的效果如何,才是關鍵。在這種環境中滋生的「素質教育」,人們其實很容易想象其真實的效果。但是,善良的中國民眾往往寧願從好的方向去設想,設想其充滿了朝氣,洋溢著活力。於是,當不和諧的聲音出現時,原有的美好願望便瞬間被內心深藏的疑問擊碎。2002年2月,一則來自清華大學的消息,讓人們把目光再次聚焦在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話題上。清華大學電機系大四學生、已經通過了學校碩士研究生考試的劉海洋在北京動物園用化學藥品灼傷了5隻黑熊。事發后,人們以各種身份,從各種角度,透視著一位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為何會做出如此殘忍的傷熊之舉①(①《劉海洋傷熊事件與精神黑洞》,迅雷,《南風窗》,2002年3月。)。有人對清華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質疑,有人則對這名學生感到惋惜,還有人開始反思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在google網站上,輸入「劉海洋素質教育」,得到1860項檢索結果;輸入「劉海洋清華大學」得到2820項檢索結果,輸入「劉海洋傷熊」得到3550項檢索結果。從中可以粗略看到劉海洋事件發生后社會關注的程度及主要內容。還沒等人們從劉海洋事件中徹底緩過神來,2004年2月,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錘殺4名同學遭全國通緝並最終在海南省三亞市落網,出自大學生之手的驚天血案更加刺痛了大眾的心,媒體用「屠夫」大學生來形容馬加爵。善良的人們無論如何也難以想象,一名正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父母嘴邊的「好孩子」,師生面前的「好學生」、村民眼中的「好青年」,怎麼能向同學下如此毒手①。(①《從馬加爵殺人行為透視心理教育》,央視國際,2004年3月16日。)一個學生不論出自何種考慮的行動,終究只是所有教育現象中的一個特例,並不能由此肯定或者否定什麼。但是,如果我們不正視當前我國素質教育中存在著的某些讓人擔憂的因素,那麼它所影響的,就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代人!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全面講述大學現狀 透視大學生態環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全面講述大學現狀 透視大學生態環境
上一章下一章

大學,掛上素質教育的幌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