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物鏈之最後一環(2)
可有了教職工代表大會,有了學術委員會,教職工就能真正當家做主,教授就真正在發揮治校的作用,學校就到處洋溢著濃郁的學術民主氣氛嗎?高校校一級學術委員會往往由學校領導以及每一學科各任命的一兩名教授代表組成。可以說,它是簡單套用行政管理的辦法或者說按照官場的規則來進行學術管理。從成員產生看,是「任命」而非「選舉」,學術委員會成員的產生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不是由教授民主推選出來代表大家履行職責,而是由學校領導、院系領導一起商議「畫圈」畫出來享受某種「特權」,這個學術委員會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成員擔任著校院系的領導職務。從履行職責看,是典型的多數服從少數。領導們考慮學術委員會構成具有廣泛性、代表性的同時,卻忽視了學術委員會構成的科學性、合理性。對於某個教師科研能力、學術水平的評價,對於某一篇論文是否達到授予學位的要求,最具有發言權的,應該是該學科方向的教授們,其他學科的教授能做的,最多是看看這個教師工作作風是否嚴謹,為人是否忠厚老實,以及審核某篇學位論文是否有抄襲嫌疑。因此,代表該學科參加學術委員會的教授,就很容易相對主觀地影響對本學科教師、學生的評議,決策權實際上掌握在了他們手中。學術委員會的這種構成,使多數教師、教授的利益受制於少數教授,要晉陞教授的人的命運則完全被少數教授左右,學術委員會對教師的職稱評審具有終審權力,那些進入這個委員會的教授,也就擁有了「生殺大權」。要是某個教師與某個擔任學術委員的教授是死對頭,就休想有出頭之日。這便是學霸產生的根源。具體到某一個學院,也是如此。曾經擔任某高校一學院院長的張教授說,高校的學術委員會組成不但不科學,也極不規範,他擔任院長時是校學術委員會成員,當他從院長崗位上退下來之後,沒有收到任何通知,他就「自動」從學術委員會的名單中消失了。高校教職工代表大會也同樣如此。說是教職工代表大會,實際上,參加大會的名額是限定的,代表每個部門的幾乎全是行政領導,在這種情況下,審議校長報告、學校文件,無疑成了「走過場」。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