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高考試卷出了問題,還是高考出了問題(3)
高校錄取原則的變化,還有賴於考試體系的變化。到目前為止,我國所有的升學考試成績,包括高考成績、考研成績、考博成績都是「一次性用品」,一次考試就為一次錄取所用。這是集中錄取制和學籍學年制相綜合的產物。筆者的一位中學同學,當年第一次參加高考,比最低錄取分數線低了5分;補習了一年,考分增加了10分,可仍舊比錄取線低了2分;再補習一年,考分比第一次高考還低3分,但卻超過了最低錄取線,最終進了一所專科學校。對同樣的內容反反覆復地補習,實際上並沒有提高應試者的能力與水平,只是相對水平的變化給他創造了入學的機會。筆者當年博士入學時,恰逢好幾年不遇的激烈競爭局面,報考同一位導師的學生多達16名,且有10名考生的分數達到了學校確定的博士複試線,而導師只收3名學生,顯然,將有7名上線的學生被淘汰;第二年,報考這位導師的學生驟減至4名,且只有一名達到學校確定的博士複試線,於是這名考生成為當然的被錄取者。「為什麼TOEFL考試成績的有效期可以是兩年,GRE考試成績的有效期可達5年,而我們全國性的高考成績只能使用一個多月?」學生們不解,但只能按照既定的遊戲規則行事。從世界發達國家的招生制度看,升學考試成績(聯考、會考、高考成績等)應該有一定的有效期限,在某個時間段內,你可以拿著升學考試成績以及過去的各種表現,去申請入學資格。問題之三,是傳統的應試思想牢固地佔據著社會的主流地位。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積澱,十分顯著的一條社會通則就是「學而優則仕」。仕是「官本位」社會民眾至高無上的追求,而學是通往仕的最佳途徑。如果說由此可以激發一個社會崇尚讀書的風氣倒也罷了,但問題是,判斷「學優」與否又大多來源於一個「考」字。「考取功名」表明考試是奮鬥的「終極目標」,一旦考試高中,「人生」就大功告成。於是,在很多人眼裡,考試的成敗意味著人生的成敗。在上大學以前,幾乎所有的家長和學生對考試都有一種畸形的「崇拜」。近年來,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圍繞高考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卻並未觸及根本。高等教育擴招最大的功績是擴大了教育資源,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這並沒有降低高考的競爭程度,為了獲取更優質的高等教育——進入名牌重點學校,高考的競爭更加激烈。我們現在甚至能夠聽見小學生信誓旦旦地說:「我們處在一個競爭的年代,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今後要考上名牌大學,這樣,才對得起爸爸媽媽的養育之恩。」而對中學生來說,即使是班級中最優秀的同學,也要去上補習班,上補習班的目的,是為了能考100分,不考99分。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