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肥水不流外人田(1)
2003年5、6月間,一項尚在醞釀中的高校校內人事改革措施在中國高等教育界引起轟動——北京大學發布了《北京大學教師聘任和職務晉陞制度改革方案》徵求意見稿。這裡暫且不去講述北大。北大推出的改革措施徵求意見稿,讓我想起了1999年的秋季。那一年,中國的高校也十分熱鬧,因為,一項被認為意義重大的改革舉措,開始在中國一流學府中推行。1999年底,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為首的中國重點高校,隆重推出教師薪資制度改革。清華將所有崗位分為九個等級,各級別在現有工資基礎上每個月的津貼分別為:300元、500元、800元、1200元、1700元、23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不含寒暑假,下同)。北大則將所有崗位分為三類各三級。A類崗位為校級關鍵崗,其中,A1崗位吸納成就突出的著名學者,每人每月獲崗位津貼5000元;A2崗位吸納學科帶頭人,共200~300人,每人每月獲崗位津貼4000元;A3崗位吸納教學、科研骨幹,共400~500人,每人每月獲崗位津貼3000元。B類崗位為院系重點崗,C類崗位為基礎崗,它們也都各分三級。與此同時,復旦大學、**等高校,也開始根據不同崗位分級給予津貼。一時間,人們的目光聚集在了大學校園。大家議論紛紛:——「高薪進入大學校園,教授升值了!」高校開始以高薪留住人才(包括留住人和留住心),吸引人才了。①(①《年薪達到6位數清華北大告別「窮教授」時代》,陳建輝,《長江日報》,2001年9月21日。)從某種程度上說確實如此。對於年平均工資不足兩萬元的教師來說,此次漲工資的幅度簡直可謂「天翻地覆」。尤其是「九級教師」,每月僅增加的收入就高達5000元人民幣,幾乎是原工資的兩倍以上。——「效率優先終於得到體現,干好乾壞不再一個樣了!」與過去一個工資等級相差不過十幾元的情況截然相反,改革將崗位津貼的差距平均拉至數千元,最高等級的增額約是最低等級增額的17倍。轉眼3年一晃而過。高校的學術氛圍現狀、教師的積極性又是如何?北京大學一位校領導告訴我,教師工資漲了,積極性卻沒有跟著漲。在外兼職的依然兼職,上課不認真的依然不認真,精力外流的情況仍然嚴重。對於國家3年投入18個億所取得的成效,北京大學人事改革工作小組組長張維迎說:「社會上對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反映。一些政府部門的主要官員甚至明確地提出對我們的批評,說北大的科研水平和教師質量的提高速度遠遠趕不上國家對北大的支持和北大教師的工資增長速度,有些人甚至提議要把用於北大、清華985計劃的經費轉投於農村普及教育建設。」②(②《北京大學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中國青年報》,2003年7月12日。)復旦大學一位校領導說,高校的問題是一個系統問題,現在教師的工作狀態、工作貢獻與以前相比沒有根本好轉,這說明教師漲工資僅僅是解決了一個局部問題,我國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更需要從體制上加以綜合治理。**的校領導們也在思索,「輝煌計劃」實行3年了,教師工資也漲了3年,該好好檢查實施效果了,當初各院系呈報的「輝煌計劃」是否都得以實現?……3年時間,就要求對教育的投資取得明顯成效,當然操之過急,但是,再一個3年呢,又一個3年呢?1999年的薪資改革,已經被時間證明並未起到提升高校效益的作用。那麼,2003年被寄予厚望的北大改革,就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嗎?讓我們來對比檢驗一下1999年薪資改革的出發點和當前現實。出發點——我們設立崗位,然後面向全校甚至社會、海外公開招聘,符合條件應聘上崗者,簽聘用合同,拿約定好的待遇,三五年後考核,決定是否續聘。現實——不少高校的薪資改革方案,仍是按照目前職稱和行政級別定崗位。有的高校「官本位」思想嚴重,某些領導甚至特殊到不必經過考核就能順理成章地享受高額津貼;有的高校仍是論資排輩或人情因素大行其道;有的高校關鍵崗位早已定好人選,再拿出一些次要崗位進行聘任;還有的高校雖然將所有崗位全部拿出來,但是那崗位的描述與現任的特點、能力幾乎「絲絲入扣」,經過學校聘任小組的一番操作,重新聘任上崗的幾乎全是老面孔,至多是在同等級的崗位上實行互換。「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工作還是一樣的工作,待遇卻是不一樣的待遇」。大多數高校加薪最高的是長江學者、兩院院士,再接下來是學校黨政領導,以下是學院院長、首席教授、部處領導,之後是博士生導師、教授、科長、副教授、副科長、講師等等。學校黨政領導、學院院長、部處領導進入最高加薪檔次,導致校內輿論嘩然,反對聲浪頗高。問題——上崗者並非「實至名歸」,崗位津貼拉開了檔次,人的貢獻卻沒有與其崗位要求對等。這是教師漲工資面臨的最大問題。由於沒有進行科學公平認真地聘任,因此不少人對現行的加薪制度很有看法,其理由是該加薪的沒加,不該加薪的卻加得盆滿缽滿,有些「優秀教工」、領導人物,各種機會都輪上了,一年加薪十幾萬甚至三四十萬,可貢獻並不對等。一位青年教師對筆者說:「老師的工資早該漲了,但一定要有區別,對於一些濫竽充數者,一定要調整出去。說起來,我們的工資漲了一倍,可那是從700元漲到1400元,我們與校外同齡人比還是很低。學校里幹活最多、貢獻最大的絕對不是那些領導,可是他們卻拿著五六萬年薪,除了這份薪水,他們在住房、公款消費等其他問題上還有更多實惠。尤其是學校中層幹部,他們的津貼並不低於教授,並且拿得輕鬆,因為沒有嚴格的考評方案,無論如何難以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