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孝文夫人徐乃錦(1)(圖)
蔣孝文的夫人徐乃錦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徐錫麟的孫女,是個中德混血兒。蔣家與徐家是鄰居,蔣孝文與徐乃錦一起長大,後來兩人先後赴美國留學,二人情投意合,更加親密,很快成婚。婚後生一女蔣友梅,完成學業后,雙雙回國。蔣孝文從政,她則參加社會工作,夫妻恩愛。但後來蔣孝文突然大病一場,雖然外界傳言紛紛,但徐乃錦始終無怨無悔地侍候左右。她個性獨立果斷,精通多種語言,對音樂和歌劇頗有心得,事業心很強,一心希望獲得成功。她所表現出的特質是蔣氏家族中最難得一見的品質。蔣家第三代中最沒有福氣的是蔣孝文,自1971年起便病魔纏身,飽受惡疾的痛苦將近20年,終因患咽喉癌救治無效,於1989年4月14日在台北去世,蔣孝文1935年12月14日出生在蘇聯,小名喚做「愛倫」,孝文這名字是他返回中國後由蔣介石取的。他本是蔣家第三代中頭腦反應最靈敏、儀錶也最為出眾的一個,蔣介石和蔣經國對他極為鍾愛,並且寄予極高的期望,如果不是身罹惡疾,經過蔣家的悉心栽培,是很可能成為另一個有影響的第三代「強人」的。蔣孝文童年時代,隨母親在溪口生活。1948年在溪口武嶺學校讀書。1949年他去台灣后就讀於成功中學。當時他外向好動,曾惹出不少是非,屢屢遭到蔣經國的嚴責。據蔣孝文後來自己說,他父親一生起氣來,經常把他綁起來打。蔣介石愛孫心切,將他送到「鳳山陸軍軍官學校」接受磨鍊,但他並沒有最後完成軍校的學業。1955年至1956年間,他前往美國舊金山留學。蔣孝文的夫人徐乃錦,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徐錫麟的孫女。他的父親徐學文早年留學德國,母親是德國人,因此,她是個混血兒。她比蔣孝文小3歲,兩人從小一起長大,兩家住得近,還經常一起游泳或一起做其他消閑活動。但性格並不投合,只是普通朋友而已。不過,蔣經國對這位準兒媳婦早已看中,認為她將來必能協助蔣孝文共創大業。蔣孝文小時候十分貪玩,有如一匹脫韁野馬一般,而徐乃錦正好駕馭他。這一樁心事,經常在蔣經國心頭縈繞。徐乃錦從女師附小畢業,到台中靜宜文理學院高中部念英文,畢業后,她先到德國待了**個月,再轉至美國加大(U·S·U)心理學系,後來進入心理學研究所。在美期間,她與蔣孝文在一個很巧合的機會中再度相逢。此時,徐乃錦已長成了大姑娘。蔣孝文與她終於譜出一段戀情。消息傳到國內,蔣經國為此欣喜不已,立刻致電蔣孝文,建議他好好珍惜,交往一段時間,不妨一邊成家,一邊念書。不過,沒想到徐乃錦的家人反對這門婚事,認為蔣孝文是花花公子,嫁給他很難保證將來不會鬧糾紛。蔣孝文與徐乃錦為了此事,均感到相當困擾。徐乃錦的家長要她休學回國,蔣、徐兩家為此一度鬧得有點僵。但是,蔣經國最後使出一個高招,使得徐家無法再反對。他輕車簡從,提了一籃水果,親自到徐家求親,使得徐家大為驚訝,認為這實在擔當不起,因此不看僧面看佛面,准許了這門婚事。徐乃錦與蔣孝文成婚後不久即懷孕回國待產,生下女兒蔣友梅之後繼續赴美念書,完成學業后,與蔣孝文雙雙回國。蔣孝文開始從政,她則參加社會工作,夫妻甚為恩愛。有人說,徐乃錦嫁到蔣家,完全是政治婚姻。但接近徐乃錦的人都會發現,她非常和藹可親,沒有一點架子。她在教育研究所任教時,教學認真,對學生很照顧,但學生都不知她的背景。儘管她在蔣家的聲望極高,但她沒有很重的權力欲,因此,可以算是個溫和人物。就在一切都美滿的時候,蔣孝文突然大病一場。市井之間對蔣孝文的病情即有種種傳說,有人說他得了西貢玫瑰、國際梅毒,有人說他早已殘廢,變成植物人……種種臆測不一而足,越荒誕越有人相信。蔣孝文的突然生病,對於比他小3歲的妻子徐乃錦是畢生最大的打擊。徐乃錦是一位心地善良、意志堅定的女性。她辭去工作,在丈夫5個月住院期間,整日鎮守病房,陪侍照顧。此後十多年來,她對蔣孝文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夫妻感情仍很密切。她以妻子的角色,協助蔣孝文克服疾病痛苦。她遵照醫生指示,以各種不同遊戲,協助訓練蔣孝文的反應、記憶。她地位特殊,然而,自蔣孝文病發,她克服異於常人的心理癥結,走過那樣漫長的歲月。她對自己的選擇不後悔。曾經到徐乃錦家赴宴的友人指出:「他們家請客,蔣孝文都和大家一起用餐,他們夫妻倆感情甚篤,不時有親昵的稱呼。」「她是一位爽朗的女性。」一位接近她的朋友說:「自蔣孝文病後,她表現出女性少有的堅強與獨立。」了解徐乃錦的朋友分析,「她的童年受母親影響甚大」,是她童年看著母親無私照顧朋友的親身感受,使她在丈夫病發后,能夠長期如一,毫無怨言。她經常說:「我對人生的看法是積極的,再大的挫折都不能放棄,上天總會給我路走。」不過蔣孝文的病,對她總是很大的打擊。那時,她還年輕,但是,雖然發生這種事,她還是勇敢地活下去。徐乃錦嫁到蔣家后,對一名女性而言,她嘗到了別人所未能體會到的「第一家庭」的生活,但是,比其他人更難以領略的,是她度過十幾年不為人知的艱辛。「你為什麼能度過那一段日子?」她的朋友問她,她總是這麼說:「因為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徐乃錦的父親徐學文個性內向,到台前,在上海開藥房。1949年左右,她的父母遷居台灣。到台後,有個藥房里的學徒自行創業,賺了些錢。但不久生意做垮,妻子病倒,這位前學徒帶著四個小孩無處可去,最後還是找上她父親。她母親清掃出後院的一間小屋子,收留這不幸的一家人。這位學徒在那間小屋子住了七八年,然後再創業成功。人是有感情的,這是人的天性,尤其在落難時。那位學徒後來事業成功,每星期都會去探望她的父母親,希望聊表感恩之情,但被婉拒。這位學徒搬出她家后,後院的小屋子她母親讓給她的同胞德國朋友住。這位德國朋友帶著一個女兒,身無分文,搬進她家的小屋子住了10年。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