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助落榜生調整心態

怎樣幫助落榜生調整心態

1.面對現實,接受失敗

高考是一場擇優錄取的選拔賽,是否稱得上「優」,包括很多因素,比如政審是否通過、體檢是否合格、考試成績是否優異。落榜,就是在高考競爭中失敗了,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

落榜生要敢於直面這場競爭中的失敗,接受這場競爭中的失敗。

如果考生確實認為自己某門課的分數明顯低於預估分數,可以通過法定程序向有關部門提出複查、複核。每年在高考複查中,都的確存在分數算錯的現象,但是這種事情出現的概率很小很小。

當然,還有些考生懷疑高校錄取時有人「做小動作」,疑似分數比我低的人卻被錄取了,是不是招生過程中存在「貓膩」?這個問題也可以向報考的高校招生辦提出,由高校招生辦負責解釋。如果高校招生辦證實沒有所謂的走後門、拉關係,考生只能承認沒被錄取的現實。

面對孩子種種不相信現實、不接受現實的疑慮,家長要幫助他尋找證實的途徑,不能讓孩子產生「無處申冤」的想法。只有讓孩子確認,自己設想的種種不公正因素並不存在,才有助於使他面對現實,承認失敗。

2.重視主觀,多找內因

當孩子承認高考失敗的事實之後,家長要幫助他總結高考的經驗教訓,無論將來選擇復讀還是其他道路,這個總結都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失利總的說來,無非是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通常內因是主要的。因此在總結經驗時,家長要幫助孩子將兩者結合起來統一去看,而且要側重內因的分析。

有的家長往往強調外因:「設備不行」、「老師不行」、「沒法和人家四中比」、「沒法和人家北大附中比」、「沒法和人家師大附中比」……

這樣的說法往往誤導孩子,在查找原因時避重就輕,強調客觀、忽視主觀,對孩子總結教訓沒有好處。是的,學校的師資質量、教學環境等因素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確有一定的影響,但這不是絕對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應該是考生自身的條件。

比如海淀區一所條件較差的中學,學生的高考成績並不都在一個層面上。有考400多分上普通大學的,也有考500多分上重點大學的,還有考600多分上清華、北大的。

同在一所學校,同在一個班級,應該說外部條件是相同的,為什麼學習水平、考試成績卻相差甚遠呢?主要還是取決於內因。

就說那位考600多分的同學吧,學習勤奮,講究方法,盡量迴避一個較差的學習環境可能給自己帶來的不良影響。而那些考分低的同學,在學習上相對用功要少得多,可能是在和同學一起玩兒,也可能把過多時間花在了其他業餘愛好上。在學習上,一定要既強調時間也強調效率,不講究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恐怕很多人不相信,北京大學每年招收的新生中,大約有10%的復讀生。每年的省級高考狀元中也大約有10%是復讀生。他們從失敗走向成功,就是因為能及時、客觀地找出前一年失利的原因,特別是從主觀上找出一系列的問題。

3.根據情況重新定位

當家長幫助孩子分析出高考失利的內因及外因之後,就要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學習能力、心理狀態、興趣愛好,通過協商來選擇下一步的目標和出路了。在選擇的過程中,家長既不能對孩子的意願武斷否定,也不能讓孩子在考慮不周或盲從的心態下作出不明智的判斷。這實際上是一個「重新定位」的問題。

比如一個考生在一次高考中,成績沒有達到大本分數線,但又不想上大專,打算復讀。這時家長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心態是否良好?學習上是否還有潛力可挖?與目標的差距是否太遠?

經過這些權衡,家長認為孩子明年考上大本有比較大的把握,便支持了他的選擇。這樣說來,這個「重新定位」就是正確的,也容易獲得成功。

4.立即行動,付諸實現

目標確立之後,家長就要督促孩子展開行動了。事先要充分預計到過程中將遇到哪些阻礙,哪些偶發因素,怎樣克服。寧可把問題想得嚴重一些、繁瑣一些,也不要有「輕敵」的怠惰思想,否則又可能重蹈覆轍。

在重新選擇的道路上,孩子的情緒仍然會產生一些波動,畢竟從失敗的陰影中完全走出來,需要一個調整和適應的過程。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立即行動」。行動起來,陳舊的想法就會改變,不良的狀態也會消除,注意力集中在新的目標上,向前推進一步,就增加一分成就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高考指導權威書:怎樣幫助孩子考大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高考指導權威書:怎樣幫助孩子考大學
上一章下一章

怎樣幫助落榜生調整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