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酒館政變(1)
希特勒等人,要陰謀推翻魏瑪共和政府,暗中組織向柏林進軍,凡爾賽和約的宣布正是天賜良機。
在魏瑪憲法起草期間,德國人民對他們戰敗的後果似乎還很少考慮。他們看來,在按照協約國的要求驅逐了霍亨佐倫王室、著手建立了一個民主共和國之後,他們有權得到一個公正的和約,而不是以他們戰敗為基礎。
出乎德國人民預料的是,協約國片面規定的凡爾賽和約條件,於5月7日在柏林發表了。這對於一個到最後還沉溺在幻想中的國家的人民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全國舉行憤怒的群眾集會,對和約表示抗議,要求中央政府拒絕簽字。在魏瑪議會門前,群眾叫嚷道:"誰在這個和約上簽字,就讓誰的手爛掉吧!"5月8日,臨時總統埃伯特和政府公開聲稱,和約條款是"不能實現和不能負擔的"。第二天在凡爾賽的德國代表照會協約國說,這種和約是"任何國家所不能容忍的"。
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對戰敗國進行了嚴厲的懲罰。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對德和約,剝奪了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重新劃分了德國的疆界。德國失去了重要的工業區,喪失了1/8的領土,1/10的人口,65%的鐵礦和45%的煤礦,大部分的海外投資、商船和海軍艦隊。條約還對德國的軍備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解散總參謀部,廢除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不得超過15萬人,不準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許建立空軍,禁止擁有飛機、坦克和重炮等武器。德國還必須交付1320億馬克的巨額戰爭賠款。
和約規定,把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一小塊領土歸還給比利時,石勒蘇益格邦一小塊領土在經過公民投票后歸還給丹麥,而這是俾斯麥在上一世紀同丹麥作戰勝利后,從丹麥那裡割取的。它也把德國人在瓜分波蘭時奪去的領土歸還波蘭。這是德國人最為惱怒的規定之一,使他們不滿的,不僅因為給了波蘭一條通向海路的走廊,使得東普魯士同祖國隔絕,而且因為他們瞧不起波蘭人,認為波蘭人是"劣等民族"。同樣使德國人惱怒的是,和約強迫他們接受發動戰爭的責任,要求他們把德皇威廉二世和800名左右的其他"戰爭罪犯"交給協約國。不過最傷害德國人自尊心的是,凡爾賽和約實際上解除了德國武裝,從而至少暫時排除了德國在歐洲稱霸的可能性。
從5月8日那天起,德國上下政見分歧,派系林立,國內矛盾進一步發展。保守派既不接受和約,也不接受批准和約的共和國。軍隊雖然因為戰敗被迫接受,但和約墨跡未乾,陸軍就已經開始規避和約的軍事限制。在德國只剩下社會黨人,在民主分子和天主教中央黨人的協助下,獨立支撐這個誕生以後就搖搖欲墜的共和國。他們受到了反對者的痛恨、咒罵,有時是子彈的襲擊;這些反對者為數日眾,決心日堅。在南部的巴伐利亞,年輕的煽動家阿道夫·希特勒理解到民族主義的**的、**和的新浪潮的力量。他開始駕馭這一力量。
時局對他幫了很大的忙,特別是馬克的貶值和法國的佔領魯爾區,加劇了形勢的混亂。據《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披露,1923年1月法國佔領魯爾的那一天,馬克跌到了18萬比1美元,到7月1日跌到了16萬比1;到8月1日跌到了100萬比1。到11月,希特勒認為他的時辰來到時,馬克跌到40億比1美元,此後數字就以兆計了。德國貨幣成了毫無價值的廢紙。工資薪水的購買力等於零。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一生積蓄都蕩然無存。但是遭到毀滅的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德國人民喪失了對德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的信任。
從此以後,在大工業家和大地主的教唆下,政府有意讓馬克崩潰,為了使國家能夠逃避公債,免付賠款。這樣做,對大工業家和大地主肯定是有好處的,而人民群眾卻在經濟上遭到了毀滅。此外,貨幣貶值也使德國重工業能夠用毫無價值的馬克償清債務。參謀總部為了要逃避和約中取締其存在的條款,這時已偽裝為軍隊辦公室;它也注意到,馬克的貶值掃清了戰爭債務,這樣就可以使德國在財政上毫無牽累,可以從事一場新的戰爭。但是,人民群眾並不知道工業巨頭、陸軍和國家從貨幣的貶值中得到多少好處。他們所知道的只是,大筆銀行存款買不到一把胡蘿蔔、幾個馬鈴薯、幾兩糖、一磅麵粉。他們知道,作為個人,他們是破產了。他們也知道飢腸轆轆的滋味,因為這是每天嘗到的。他們在痛苦和絕望之餘,把共和國當作這一切罪過的替罪羊。
這樣的時候,對希特勒正是天賜良機。
事實上,他早已開始相信,1923年的混亂局面已經造成了推翻共和國的絕好機會。但是,如果由他來領導這場反革命活動的話,他的道路上還有一定的困難。首先是,納粹黨雖然黨員人數日增,還遠不是巴伐利亞最重要的一個政治運動,而在巴伐利亞境外,它更是默默無聞。為此,希特勒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可以把巴伐利亞所有**和的民族主義勢力團結在他的領導之下。然後,在巴伐利亞政府、武裝團體和駐紮在巴伐利亞的國防軍支援之下,他可以領導一次向柏林進軍,像一年前墨索里尼向羅馬進軍一樣,推翻魏瑪共和國。顯然,墨索里尼輕易取得的勝利觸發了希特勒的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