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手中的王牌

希特勒手中的王牌

庫爾斯克會戰對於希特勒來說無疑是關乎命運的一場大決戰。由於戰場形勢的急轉直下和軸心集團內部日益明顯的分裂傾向,希特勒把打贏庫爾斯克戰役作為扭轉戰局、重新聚合軸心勢力的戰略舉措。因此,這個納粹頭子在庫爾斯克大費苦心,再次準備以大規模的坦克集群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對蘇聯發動一場兇猛的「閃電戰」。而對此次庫爾斯克大會戰的勝利與否,希特勒把寶押在了他的兩張「王牌」坦克——「虎」與「豹」式坦克和「王牌」戰車——「斐迪南」式戰車身上。坦克,這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突破塹壕縱橫、鐵絲密布、碉堡林立、機槍大量使用的敵方防線而誕生的集機動、進攻和防禦為一身的武器,一向是希特勒「閃電戰」的撒手鐧。也許是因為吃過坦克的虧,沒有哪一個國家在坦克應用方面比德國覺醒得更早了。1916年9月1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中,英軍在進攻中首次使用了他們發明的坦克。當時英軍共出動了49輛簡易坦克,由於技術不完善等原因,開到陣地的只有32輛,真正參加戰鬥的只有18輛。雖然參戰的坦克數量很少,但當這種隆隆而過的鋼鐵怪物步步逼近時,位於第一線的德軍步兵手中的武器已經變得毫無用處,德軍士兵驚惶失措,紛紛臨陣脫逃。在不到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德軍長達500公里的陣地就插遍了英國的軍旗。失利之後的德國立刻認識到坦克對於陸地進攻的重要性,開始了坦克的研製與生產。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當許多國家仍把坦克作為協同步兵進攻工具的時候,研究和學習坦克戰術已經在德**官中蔚然成風。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實施的「白色計劃」,就是以2,800輛坦克、6,000門火炮和1,929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閃電」式進攻。1940年5月10日,德軍實施的「曼施坦因計劃」,也是動用了龐大的裝甲集群突破比利時南部的防禦線,對西歐發動了大舉進攻。而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時,更是動用了近5,000架飛機、4,300輛坦克和7,400門大炮。因此,在希特勒眼中,坦克是他手中最有力的籌碼!對庫爾斯克的進攻中,坦克也自然將發揮其繼往開來的作用。不過,這一次,希特勒的底牌是新式的「虎」和「豹」型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坦克的性能偏重於機動性,而裝甲防護比較薄弱,火炮威力不大,坦克質量也比較小。這些坦克在1941年與蘇聯T-34坦克交戰時,一直處於被動挨打地位,導致德國「閃電戰」戰略破產。很顯然,希特勒研製新型坦克的目的就是為了對付蘇聯的T-34中型坦克。人們在設計坦克之時,總是希望自己的坦克在綜合戰術技術性能方面比對方強。T-34型坦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研製的。當時,蘇聯已經覺察到法西斯德國大量坦克的威脅,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研製一種新型坦克來對付德軍可能發動的進攻。1939年初,共產國際工廠製造出A-20和T-32坦克的樣車,經展出和表演后,總部領導人選擇了T-32型坦克,並於1939年12月對樣車進行了改進后正式命名為T-34中型坦克。1940年6月,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開始成批生產T-34坦克,到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時,共生產出1,225輛。T-34中型坦克是一種綜合戰鬥性能較好的坦克,自1940年問世,1941年投入戰場使用以來,至今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而且仍在一些國家的軍隊中使用著,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的坦克。西方國家的某刊物曾這樣評價:「1941年初T-34坦克初次出現便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在朝鮮戰場上又見到T-34坦克,但仍未發現這種坦克是過了時的。」確實,1941年10月6日,當德軍坦克與反坦克炮在奧廖爾東北面的姆岑斯克戰役中首次遭遇T-34坦克時,就被T-34坦克強大的攻擊力和防禦能力所震驚。德國人對T-34坦克進行研究后,發現這種坦克有堅固、厚實的裝甲,驚人的速度,良好的通行能力和威力遠遠超過德國坦克的火炮。這著實讓德國人大吃一驚。德國人感到,自己所有的坦克都過時了,不是T-34型坦克的對手。對於蘇聯坦克的作戰性能,希特勒一直很關注。當得知蘇聯T-34坦克的巨大威力后,希特勒既害怕又著急,他命令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研製出能對付T-34的坦克。德軍最高統帥部根據希特勒的旨意,要求坦克專家儘快拿出新坦克設計方案,並儘快製造出新坦克,以便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時向希特勒展示。於是,德國人加強了開發新型坦克的力量,挖空心思研究對付T-34的辦法。其實,戰爭初期,德軍就曾經繳獲到蘇軍的T-34坦克。當時,「裝甲大王」古德里安和其他裝甲兵將領向希特勒建議仿製T-34坦克,認為這是消除坦克技術劣勢最快、最簡單的辦法。但是,希特勒沒有接受他們的建議,在希特勒的腦海中,蘇聯人是劣等民族,他不願意仿製「劣等」民族的坦克。殊不知,科學技術是無國界、無民族界限的,只有學習別人的長處,才能更快地發展自己。希特勒不是連這點基本的常識也不懂,但是他日耳曼「優等民族」至高無上的思想,最終給深陷「雪地」的德國坦克工業覆蓋了一層寒霜。之後,針對T-34坦克的特點,德國坦克專家設計出兩種新型坦克方案——一種是Ⅴ型「豹」式中型坦克,另一種是Ⅵ型「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吸收了T-34坦克的很多優點,不僅有寬履帶設計來保證良好的機動性,而且其傾斜前裝甲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反坦克火炮的打擊,同時還裝備有威力強大的長管火炮。1943年初,第一批「豹」式坦克被加緊生產出來。該坦克重43噸,最大速度40公里每小時,最大裝甲厚度為80毫米,裝有一門可發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的75毫米炮。然而,由於「豹」式坦克比最初設計重得多,其引擎與傳送帶承受了過重的壓力,因此一直被頻繁的機械故障所困擾。V型「豹」式坦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種比較優秀的中型坦克,超過了美國和英國的同級別的坦克。「虎」式坦克原先的設計重量是45噸,前裝甲厚度是80毫米。但被T-34型坦克弄得昏了頭的希特勒覺得不夠,下令提高到110毫米,結果重量達到56噸。「虎」式坦克在工程設計上獨具一格,除炮塔外,可謂完美無瑕。坦克的懸挂系統採用了大負重三輪交叉、扭桿式裝置,大大提高了履帶的寬度、通行能力和行駛的平穩性。更有特色的是它的動力和傳動系統,使用的是燃-電動力傳動方式,以一台650馬力的汽油機為動力,先帶動發動機,再驅動兩台能帶動兩條履帶的電動機,這樣就可以用改變兩台電動機的轉速來轉向,像開汽車一樣操作方向盤。當然,這種燃-電傳動方式的結構複雜,故障率太高,對作戰極為不利。除此之外,「虎」式坦克還安裝有一門威力很大的88毫米坦克炮,但因炮塔太重,又沒有助動系統,炮手需要搖手柄720圈才能使炮塔轉一圈,所以其反應速度很慢。英國陸軍曾計算出:一個赤手空拳的人只要在距「虎」式坦克50米以內圍著坦克小跑,就能讓炮手不停地搖,直到累死,而且還不會被打著。「虎」式坦克的公路最大行駛速度為40公里每小時,但其行程只有90公里。因此,雖然「虎」式坦克在裝甲和火力上與蘇軍坦克接近,而且戰場機動性上還略勝於後者,但火力、機動、防護和可靠、簡便性等綜合指數卻大大遜於蘇軍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在防禦時具有巨大的威力,但一旦進行遠距離機動就麻煩不斷,總是出故障或被蘇軍T-34型坦克繞到側面擊毀。儘管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已經清楚地意識到這兩種坦克存在的問題,但希特勒對「豹」式和「虎」式坦克十分欣賞,對它們的威力甚至達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他曾以為只要使用兩個「虎」式坦克營,就可以救出陷入蘇軍重圍的保盧斯軍團。當然,他的幻想後來破滅了。這一次,希特勒又把扭轉東線頹勢的希望,寄托在兩種新型坦克上,他認為他手中的這兩張「王牌」是不可戰勝的,他堅信這兩種坦克能夠突破蘇軍的防線。為了增加勝算的可能性,希特勒還命令德**工業界臨時拼裝了90輛新型「虎-斐迪南」式戰車。「斐迪南」式戰車裝有威力巨大的88毫米火炮,其前裝甲厚度至少201毫米。並一前一後裝配有兩個引擎。但是,由於其重量高達噸,其笨重龐大得不利於機動,再加上沒有裝備近距離防禦所用的機關炮,因此只能用於高處提供火力支援。希特勒深知一再推遲「堡壘」作戰計劃的風險,但是他還是對上述新式武器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妄想藉此可以突破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區的防禦陣地。自1943年3月1日,第一批21輛「豹」式坦克首次裝備德軍部隊開始,到推遲的「堡壘」行動最終開始之前,共有421輛新型突擊戰車加入了德軍部隊。這其中,包括200輛「豹」式坦克,131輛「虎」式坦克和90輛「斐迪南」式戰車。希特勒相信,憑藉這三張王牌,勢不可擋的「堡壘」攻勢將徹底摧毀蘇軍的所有抵抗,激起德軍的又一次勝利狂潮。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二戰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會戰:決戰庫爾斯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二戰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會戰:決戰庫爾斯克
上一章下一章

希特勒手中的王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