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名茶-建陽 政和 福鼎--白毫銀針
第三站建陽政和福鼎--白毫銀針白牡丹白毛猴
站點特色
建陽市位於武夷山脈南麓,別稱潭城。這裡歷史悠久,山水秀麗,人文薈萃,地沃物豐。建陽是古代閩北歷史文明的搖籃,史稱朱熹、蔡元定等"七賢過化"之鄉。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考亭講學,四方學子不遠千里前來求學,研究理學,著書立說,與蔡元定等創建學術史上令人矚目的"考亭學派",建陽被稱為"理學之鄉"。
建陽山嶽之靈和人文之秀相輝映,成為以武夷山為中心的閩北半月形旅遊網中的重要景點。建陽名勝古迹有革命遺址3處、古文化遺址132處、古建築12處、古墓6處、古石刻3處。著名的有朱熹墓、宋慈墓、建窯遺址、將口唐窯遺址;還有青銅器時代的牛山遺址、漢代平山遺址,以及唐代西山石城遺址、宋代書坊積墨池、明代鯉魚山多寶塔、水吉大覺寺等等。
白毫銀針
名茶鑒賞
"白毫銀針"是白茶中的珍品。因其成茶芽頭肥壯、肩披白毫、挺直如針、色白如銀而得名。主產地有福鼎和政和,尤以福鼎生產的白毫銀針品質為高。白毫銀針外形芽壯肥碩顯毫,色澤銀灰,熠熠有光。湯色杏黃,滋味醇厚回甘,沖泡后,茶芽徐徐下落,慢慢沉至杯底,條條挺立。白毫銀針性寒,有退熱、降火解毒之功效。
名茶傳說
白毫銀針的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無數。在洞宮山上有一口龍井,龍井旁長著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要救眾鄉親,除非採得仙草來。當時有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因路途艱險,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剛,二哥叫志誠,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見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見回,則由三妹尋找下去。這一天,大哥志剛出發前把祖傳的鴛鴦劍拿了出來,對弟妹說:"如果發現劍上生鏽,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著就出發了。走了三十六天,終於到了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白髮銀須的老爺爺,問他是否要上山采仙草,志剛答是,老爺爺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可上山時只能向前千萬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身後傳來喊叫聲,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這一天志誠兄妹在家中發現劍已生鏽,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於是志誠拿出鐵簇箭對志玉說,我去采仙草了,如果發現箭簇生鏽,你就接著去找仙草。志誠走了四十九天,也來到了洞宮山下遇見白髮老爺爺,老爺爺同樣告訴他上山時千萬不能回頭。當他走到亂石崗時,忽聽身後志剛大喊"志誠弟,快來救我",他猛一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志玉在家中發現箭簇生鏽,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自己的頭上。她出發后,途中也遇見白髮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給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後背著弓箭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來到龍井旁,射死看守仙草的黑龍,採下仙草。志玉回鄉后將種子種滿山坡,幫助鄉親躲過了災難。這種仙草便是茶樹,於是這一帶年年採摘茶樹芽葉,晾曬收藏,廣為流傳,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白牡丹白牡丹在1922年以前創製於建陽水吉,1922年以後,政和縣開始產制白牡丹,成為白牡丹主產區。20世紀60年代初,松溪縣曾一度盛產白牡丹。現在白牡丹產區分佈在政和、建陽、松溪、福鼎等縣市。
白牡丹屬白茶類,它以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似花朵,沖泡之後綠葉托著嫩芽,宛若蓓蕾初開,故名白牡丹。
白牡丹外形毫心肥壯,葉張肥嫩,呈波紋隆起,葉背遍布潔白茸毛,葉緣向葉背微卷,芽葉連枝。湯色杏黃或橙黃清澈,葉底淺灰,葉脈微紅,香味鮮醇。
白毛猴
白毛猴,福建政和縣的傳統名茶,當地又稱"白綠",因條索粗壯捲曲、披覆白毫,形似毛猴而得名。政和縣產茶歷史悠久,自北宋開始,就以生產銀針著稱。1910年,當地茶商范昌義創製了白毛猴,遠銷廣東及香港、澳門,深受消費者喜愛。白毛猴的製法介於紅茶綠茶之間,外形重"保毫"和"做形"。品質特徵是外形肥壯捲曲,色澤鐵灰,白毫顯露,狀若毛猴靜伏,湯色橙黃清澈,味醇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