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國內狀況--日本

三國的國內狀況--日本

一日本——武士與民眾

在歐美諸國的壓力來臨之前,日本是什麼樣呢?讓我們看一看17世紀到19世紀中期日本的政治結構、經濟和社會狀況。

政治的中心與國家的邊界

這幅地圖表示的是開港前的日本及其周邊地區。政治的中心是江戶(今東京),德川家族的歷代將軍世代居住在這裡,設立了被稱為幕府的政府,統治著全國。日本的天皇很早以來長期居住在日本的都城——京都,但天皇很久以來在政治上就沒有權力了。

地圖的最北端是現在的北海道,當時稱為蝦夷地,生活著阿依奴人。最南部的沖繩當時被稱為琉球,是另外的王國。將軍的權力沒有直接到達北海道和沖繩,他們控制的地區只是從北部的松前到南部的鹿兒島(包括奄美諸島)。

統治結構

國家是由將軍直接統治的地區及其他的地區構成,後者則分割成大約260多份,在那些領地上進行統治的是大名。大名們為管理從將軍那裡獲得的領地,率領作為其家臣的武士,在領地上掌握著政治、法律、經濟上的權力,統治著庶民。

占人口80%的是生活在農村的農民。農民的農業生產是社會的基礎。將軍和大名之所以能夠維持政治與社會的運行,是依靠農民的年貢(按年收取的稅),武士也靠農民的年貢生存。將軍和大名將一部分實物年貢大米換成貨幣以購置生活必須品。在城市除了武士,還生活著商人和工匠們。

武士可以有自己的姓氏,可以佩刀,這是他們的特權,與庶民有嚴格的身份差別。一般來說,武士是不能與庶民結婚的,他們居住的區域與生活方式也與庶民不同。

被動搖的社會基礎

由於農民改良了農業技術,生產力逐漸提高。棉花、菜種和煙草等以銷售為主要目的的經濟作物的栽培面積也擴大了。同時,各地生產酒、醬油和紙的手工勞動也繁榮起來。到了18世紀的後半期,有實力的商人和富裕的農民或提供原料和借貸資金讓其他的農民從事手工業勞動,或者僱人在作業場從事生產。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高,幕府與大名越來越感到財政收入的拮据。大名們時而增加貢賦,時而向大商人借款。18世紀中期開始,將軍和大名嘗試進行各種各樣的財政改革,但多以失敗告終。

無法償還借款而失去土地的農民也在增多,可是大名仍然加重年貢的徵收,於是在各地發生了被稱為「一揆」的起義,農民們採取集體鬥爭的手段要求減輕年貢負擔。18世紀中期開始,各地農村的農民不斷進行鬥爭,並逐漸聯合起來,在更大的範圍內行動。

與日本的社會基礎被動搖的同時,18世紀末開始,歐美諸國又開始要求日本開國,於是日本面臨來自國內外的夾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還原歷史真相: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選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還原歷史真相: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選載)
上一章下一章

三國的國內狀況--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