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昨夜星辰恰似你 第二百四十六章 苗.刀破劍
然而李青還是低估了葉瀟這個「劍聖」的含金量,一劍在手,葉瀟恍若神威附體,劍光凜冽之間,以純粹的劍氣壓人。
李青卻絲毫沒有氣餒,而是從兵器庫里抽出了一把造型略顯奇異的刀。
刀長五尺,刀身修長,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並可單、雙手交換使用,這樣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殺傷威力極大。
苗.刀!
器名單刀,以雙手用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煅煉精堅,制度輕利,靶鞘等物,各各如法,非他方之刀可並。且善磨整,光耀射目,令人寒心。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秘,人莫能測,故長技每每常敗於刀。余故訪求其法,有浙師劉雲峰者,得倭之真傳,不吝授余,頗盡壺奧。時南北皆聞亳州郭五刀名,后親訪之,然較之劉,則劉之妙,又勝於郭多矣。根元受劉刀,有勢有法而無名。今依勢取像,擬其名,使習者易於記憶。其用法,亦惟以身法為要,儇跳超距,眼快手捷,誘而擊之,驚而取之,心手俱化,膽識不亂,方可言妙。今將八弩兼用,亦惟選數勢繪圖,直述其理之可以與鎗敵者。若遇他器,而此圓轉鋒利,制勝又在我矣。
釋義:苗.刀以前是沒有名字的,文中說到「依勢取像,擬其名」的意思,就是把刀的形狀很像麥苗,來定義它的名字。
苗.刀譜單刀式說:
【古云:「快馬輕刀」。今以倭刀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如執輕刀一言,制不得法,鐵不鍊鋼,輕則僥薄,砍下一刀,刀口偏歪一邊,焉能殺人。如要堅硬,則刀必厚,厚必重,非有力者不能用也。故製法,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漸漸薄去,兩旁脊線要高起,刀口要薄,此即輕重得宜也。鐵要久鍊去渣屎。磨時無麻子小點,如鏡一樣光彩,則遇潮汗,亦不至上銹,乃鐵多煉少,是久煉成鋼也。刀鞘內要寬,刀口寸金箍入鞘口略緊勿鬆。緊鬆亦要得宜,以便出入。如用弩帶刀,刀長(二尺八寸),靶長九寸,共長三尺七寸。不可過長,恐懸帶腰間,用弩不便。鞘用皮製,其法載前用弩兼鎗刀說中。】
葉瀟笑道:「武士刀和苗.刀雖說差異極大,但卻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你確定換一把刀就能擋得住我的劍意?
李青則搖頭道:「天下兵器繁多,你不試一試,怎麼知道我擋不住?」
「那便來。」
刀,百兵之膽。
哪怕現代很多人都會更加青睞劍,但是刀,永遠都是沙場上最飽蘸鮮血的國家。
【西漢以前,將、吏佩帶或在戰場廝殺的都是劍,而不是刀。春秋史上荊軻秦王的「圖窮匕首見」和魚藏劍「專諸刺王僚」的故事,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這兩種藏於圖卷和
魚腹中的利器都是短劍。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望王一座楚墓里出土的越王勾踐寶劍,雖兩千四百年後再見天日,仍光芒四射,鋒利無比。
1976年在湖北襄陽蔡坡出土的吳王夫差劍,其鋒利也令人讚歎。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保存的「吹毛利刃,迎風斷草」的寶刃,如「幹將」「莫邪」「青釭」「魚藏」等等都是劍而不是刀。這說明劍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是戰場上進攻與防衛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是上層人物標誌身份的重要信物。就連當時各諸侯國出訪使臣也必須佩劍。同時也是各國互相饋贈的重要禮品。
雖然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使用石刀、蚌刀和骨刀等武器與野獸搏鬥,與鄰族爭生存,商、周時期也出現了有青銅、鐵打造的刀,但在軍隊裝備中並不受重視,直到西漢才重視刀在戰場的作用。
西漢初年,騎兵作為獨立的兵種開始出現。雖然在秦始皇陵的陶俑坑中也發現了和戰車部隊排列在一起的騎兵形象,但是,成建制大量使用騎兵,還是在秦末農民大起義,經過楚漢之爭到西漢初年這一歷史時期開始的。縱橫馳騁在戰場上的大隊騎兵,手執長劍向敵人衝擊時,由於馬速很快,想要擊傷敵人,主要靠揮臂劈砍而不是用劍向敵人推刺。這樣一來,劍的尖長鋒利的作用不大了。雖然長劍兩側都有刃,但是劈砍時,只能使用其中一側的刃,另一側的刃不能發揮作用,製造工藝複雜,而且劈砍時極易拆斷。只有解決這個問題,能為騎兵生產更適用的劈砍武器,才能提高戰鬥力。於是就出現了環柄長刀。它是一種專用於劈砍的短柄武器。長刀的一側有刃口,另一側做成厚實的刀脊為刀背,同時去掉了尖銳的長劍鋒,厚脊薄刃,不但從力學角度有利砍劈,而且力脊無刃,可以加厚而不易拆斷。
西漢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及以後的10年間,漢軍與匈奴發生過三次大的戰役,雙方參加戰鬥的騎的騎兵總數約二十萬之多。對騎兵來說,長劍的劈刺顯然不如長刀的劈砍殺傷力大,所以漢代騎兵用的環柄長刀,逐漸代替了長劍。這種刀即是中國戰刀的祖型,又與現今相似,所以苗.刀也稱漢刀。漢刀刀柄首端毫無例外地製成扁圓的環狀,所以常常把這種漢刀叫做「環柄長刀」或「環首刀」。
在河南省洛陽市出土的西漢墓里,可以見到隨葬的環柄長刀。例如:1957~1958年在洛陽西部清理的23座西漢墓里,都發現了隨葬的環柄長刀。它的長度從58~114厘米不等。《史記。漢書》里,存有不少西漢時期將校官吏佩刀的記載。名將李廣在隨衛青出兵作戰時,迷失了道路,回軍后憤而自殺,被書稱為「引刀自剄」。出使匈奴的西漢使節蘇武也是身佩長刀。《漢書——蘇武傳》載:當匈奴逼迫蘇武投降時,武曰:「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殺。」
在長沙市地區東漢墓里獲得的鐵刀,長度超過去時米,有138.5厘米;河南地區出土的東漢長刀也是如此;陝縣劉
家渠東漢墓里的環柄長刀(鐵)又可作為這一時期優質鋼刀的代表。山東省蒼山發現的一把記有年銘的長刀,全長111.5厘米,刀脊的厚度與刀身的寬度相比,大約是非曲直1/3。刀身上有錯金的火焰篆紋,並且有十八個錯金隸書刀銘:「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羊宜子孫。」由此可知這把刀是漢安帝永初六年即公元112年造的。此刀現仿保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內。它和我們現用的(漢刀)一模一樣。經過鑒定,此刀是以含碳較高的沙鋼為原料,經過反覆多次鍛打而成。銘文中的「卅涑」即是「卅煉」,可能代表著一定的工藝質量標準(「卅」即為鍛打30次——作者注)。
三國時期,有諸葛亮造刀的故事,據說是在斜谷造的,一共造了三千把。另據梁陶弘著的《刀劍錄》記載,「孫權在黃武五年采武昌鋼鐵做十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皆是
南越碳做之,上有「大吳」篆字。南北朝以後,鋼刀更是主要的步兵和騎兵武器在唐代軍隊的標準裝備中能看到大量的橫刀和陌刀,卻看不到劍的蹤跡,《唐六典》武庫令條有刀制而無劍制,其刀制有四:即儀刀、鄣刀,橫刀和陌刀。后兩種是部隊中的主要武器。「橫刀配刀也,步兵所佩名起於隋。」楊泓所著《中國古代兵器論叢》論述陌刀是說:「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唐朝天寶年間,李嗣業是一位傑出的手使陌刀(長刀)的名將。據新唐書記載:「李嗣業,京兆(今長安),安陵人,長七尺,臂力絕眾………應募安西軍中,初用陌刀,而嗣業尤善,每站必為先鋒,所向催被馬靈為節度,出戰必有俱。」嗣業因戰功卓著,被封為「陌刀將軍」。史創於西漢的長刀發展到東漢末年已成為軍中大量配備的兵器,而到唐代則為長刀發展的鼎盛時期。所以,明末清初的民族武術家吳殳在所著的《單刀圖說》中說:「唐有陌刀,戰陣稱猛,其法不傳」。意思是說唐代陌刀戰鬥威力極大但先人對這一珍品多保藏不現,不易輕傳,故流傳不廣。】
李青看著沖自己灑下來猶如水光一般的漫天劍氣,笑了笑。
「能把劍使到這個地步,確實是個技術活兒。」
李青直接雙手持刀,無視了那洒洒洋洋的劍氣,如同一個在雨中狂奔的避雨人,無視漫天大雨,只想著回到家裡,烘乾自己的衣裳。
「還鄉!」
「燕返!」
李青手中刀勢宛若疊雷,氣機流轉瞬間炸開,宛如鮮花著錦,烈火烹油。
卻極其反常的氣勢一升再升,一盛再盛!
一招還鄉,一招燕返,一個來回。
漫天劍雨,便被滌盪的乾乾淨淨!
葉瀟哈哈笑道:「好一個刀破日月,今天就用我手中劍來問一問你的刀道。」
李青洒然一笑:「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