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3章 運動擴大
天閣內高義歡聽說孫可望攻擊東吁國,眉頭皺了起來,東吁是大魏藩屬,孫可望攻擊東吁,便是與大魏翻臉了。
高義歡負手而立,沉聲道:「孫可望這廝,還真是不消停。朕原本以為他向朕稱臣后,會安份一段時間,不想居然又挑起事端。」
高義歡看向李岩問道:「究竟是怎麼回事?」
李岩道:「東吁的使者只說周軍殺入東吁,兵臨東吁王城,並未提供太多消息,不過臣已經讓人去收集信息,雲貴方面應該很快就有奏疏上來。」
高義歡微微頷首,李岩則行禮道:「陛下,若是孫可望毫無理由攻擊東吁,朝廷必有所行動。臣以為朝廷內的動蕩,該結束了。」
現在朝廷還在動蕩中,人心不定,東南沿海與明軍的交戰,還沒有出現轉折點,東南亞的事情,高義歡確實沒精力管了。
為了東吁,就派兵進入東南亞,耗費國力,似乎不值得。
那裡可是出了名的泥潭,東南未靜,孫可望又沒攻擊大魏,高義歡並不想出兵。
而且以魏國現在的狀態,確實無法干涉東南亞,可是畢竟屬國被人攻擊,不表示又會很沒面子,有損大國威嚴,今後小弟不好帶。
高義歡一陣沉吟,「當初冊封東吁王,將東吁國納入朝貢體系,是想利用東吁圍堵孫可望,封死孫可望的西面,不想現在卻成了個麻煩!」
李岩沉聲道:「陛下,當初的策略並沒有錯,東吁確實封鎖了孫可望多年時間。這次如果不是大魏內部動蕩,讓孫可望看到機會,知道我大魏無暇顧及東吁,孫可望不可能出兵東吁!」
這話的意思,還是在勸說高義歡,儘快穩定局勢,安定人心。
高義歡轉過身來,注視李岩,知道他是個明白人,曉得黃宗羲沒有那麼大的能量,撬動大魏的朝局,真正左右局勢的只有大魏皇帝,也只有大魏皇帝能夠結束著場風波。
這件事情,高義歡估計李岩早就看了出來,他其實也是這場鬥爭中的獲利者,甚至是推波助瀾者和始作俑者之一。
李岩作為首輔,對朝中的事情,他不可能不清楚。
高義歡回想起來,李岩其實暗示過他幾次,關於陳名夏的事情,不過每次他都沒有明說,只是不時給陳名夏松點土,慢慢動搖陳名夏在高義歡心中的分量,等待矛盾爆發時,便能徹底擊倒陳名夏。
在旁觀中,陳名夏倒了,揚永裕走了,李建泰也下了馬,內閣走了一小半,最後必定由李岩來收拾殘局。
高義歡吸了口氣,陳名夏倒台應該也是李岩希望看見的情況,甚至李岩還利用了他。
「先生覺得這個程度夠么?」高義歡注視著李岩。
李岩後背一涼,他沒有裝糊塗,他行禮道:「陛下,臣以為足夠了,繼續下去,便會傷到國本。」
高義歡微微頷首,李岩一直旁觀,此時戰出來,便說明一大批結黨營私的舊官僚,已經被趕出朝廷,或者貶官流放,勛貴集團也得到打擊,繼續下去,朝廷確實很難運轉,也會影響軍心。
「好吧!」高義歡擺了擺手,「朕會考慮先生之言,到時候還需要先生為朕穩定局面!」
高義歡的意思很明顯,算是答應李岩,並要求李岩來收拾殘局。
……
幾日後,雲貴的高義成發來奏疏,詳細說明了東吁之事。
奏報中提起,孫可望南征馬六甲,東吁王趁機偷襲暹羅,不想中計,大將白莽被殺,被孫可望兵臨城下。
這個消息讓高義歡大驚,不過並非因為孫可望兵臨東吁王城,幾日前東吁使者到來,高義歡就知道了這個消息。
他震驚之事,其實是孫可望居然還攻擊了馬六甲,這讓高義歡十分不快,有一種自己的東西,被人搶走的感覺。
如果孫可望佔據東吁,又控制了馬六甲,實力必然倍增,魏國不僅會拿孫可望沒有辦法,甚至今後在南洋的貿易,也必然受到孫可望的影響。
這個消息,促使了高義歡下定決心,不再將案情擴大,而恰巧著時,高義歡之侄李虎,不堪彈劾,於家中自殺。
李虎曾被明軍俘獲,關押多年,魏軍攻下南京后,才被解救出來。
他身上其實沒有什麼劣跡,不過有這東林基因的南黨,捕風捉影的功夫,可以說相當厲害,製造各種黑材料,說他被俘期間出賣大魏,還編了各種無中生有的事情。
李虎不堪壓力,選擇了自盡,這讓高義歡知道,運動確實擴大化,開始傷及無辜了。
這種運動一旦擴大,很難剎住車,必然傷及國本,明初朱元璋幾大案,死了十多萬人,太平天國的天京事變,也波及了好幾萬人,後來的就更加別提了。
高義歡立刻下旨,調查此事,並斥責黃宗羲掌管諫台後,縱容手下污衊大朝廷大員,令李岩整肅朝野,嚴禁污衊,並追究責任。
文風奏事,是皇帝掌握大臣的一個手段,能監督大臣幹活,少犯錯誤,原意是督察監督。
可是,當一些沒有節操的言官結黨后,督察監督的作用逐漸變小,反而成為了黨同伐異的手段。
反正聞風奏事,不需要提供依據,變能捏造各種事情,捕風捉影的攻擊對手,將對手搞臭。
明代中後期,這種風氣逐漸盛行,言官說話反正不用負責任,他們不僅攻擊異己,還對朝廷國策,前線將領隨意批評,指手畫腳,影響國家大事,他們心中無一策,卻誰上罵誰,許多大事都壞在他們的嘴上。
高義歡斥責黃宗羲,嚴禁污衊,並追究責任,令諫台頓時失聲。
黃宗羲連忙上書請罪,表示會好好管理諫台,以為這事就這麼過去,皇帝也就做個樣子。
畢竟在黃宗羲看來,這些事情其實都是皇帝默許和支持的,他這麼做也是順從皇帝的心意。
可是,李虎之死,卻激怒了不少勛貴,他們本不敢說話,見皇帝斥責黃宗羲,頓時紛紛上書彈劾,發起了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