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文章的總體分類和技術要素

第四十四章 文章的總體分類和技術要素

眼下,文學界正流行一種說法,即「筆是筆」「文是文」。這話的意思,是將不講究音韻節律的文章稱作「筆」,而把講究的視為「文」。因此,有「無韻為筆」「有韻為文」的區分。

從文章起源上講,凡流傳下來的「筆刻文錄」的語言符號,本是人類對於世間萬物的認知表達,是在「口耳相傳」基礎上的更充分和具體的傳承。自古以來,人們通常把一些知識傳承的記錄符號,說成是「言語」「筆錄」「文章」等名稱,並且依據其中「字辭文句」的風格特徵,大致以《詩經》和《尚書》為代表,一共分成兩類。前者,就是「有韻之文」;後者,即為「無韻之文」。然而,使用「文」或「筆」這兩個單獨的字,來區別文章的門類,則是近代的事情啊。

南朝劉宋時期,顏延之(公元384-456年字延年晉末臨沂人曾名冠當時與謝靈運並稱顏謝)大致有過這樣的言論,「筆」泛指文字的體用,只有發端立論的「言」,才堪稱「文」。他還進一步舉例說明,像經書典籍就屬於文」,不能說是「筆」;像傳記一類文體則是「筆」,但不屬於「文」。

分析上述顏延年對文章的總體區分,及其例舉解說,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僅以《周易》的《文言傳》為例。《文言傳》不僅是「發端立論」的「言」,而且更是文采奕奕啊。如果像《文言傳》這樣的傳記,都一概屬於「筆」而不是「文」,那麼還有什麼樣式的經書典籍,才堪稱「文」呢?

依我之見,出口成章即為言,記錄成文則為翰,揭示道德既是經,闡釋經書屬於傳。就文章總體而言,無論「經典」還是「傳記」,即便在體裁上,確實存在顯著性差別,亦不過都屬於「口出筆錄」的文章而已。所以,「筆」就是「言語文章」的信使,只不過因為在記錄和傳達過程中,才有了內容長短、文采多寡、有韻無韻等具體區分。至於「經書典籍」,之所以能夠顛撲不滅,並還能流傳千古。究其根本,只在於他們蘊含著深邃奧妙的道理罷了。這與顏延年所講的「言」「筆」「文」又有何干呢?

西晉陸機在《文賦》中宣稱,他個人已經把書寫文章的利害關係剖析的「曲盡其妙」了。然而,縱觀《文賦》中的泛論和悉數,其實並不全面啊。因為天地人間的易數理化,即便經過九次演變后,雖然已經達到了極致,但還不就是道德變化的窮盡。所以,任何試圖通過舉例說明,即可囊括所有文章體例,並且還能包含所有特徵要點的努力,都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一般情況下,作者在營心臆造文章時,不僅傾心於體裁格調上的標新立異,更加熱衷於字詞文句的豐富多彩。但是,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對於以往文章已有的體例格式和風格特徵,尤其在相關著述文章時,為何導致成敗、得失、優劣等,所謂技能性要點等問題,不僅不善於鑽研深究,甚至少有問津,或者就是充耳不聞。

毋庸置疑,在成堆的美玉中,有的必定貌似石頭,而在稀有的石頭裡面,有的卻像美玉。與此道理一樣,那些精通文章關鍵特徵及其要素的作者,往往為了追求短小精悍,因此著述通常不會太長,而像知識才氣匱乏的作者,卻是因為無法展開長篇大論,所以文章也會十分簡短。另外,一般博學多識者,喜歡高瞻遠矚,難免喋喋不休,而思慮蕪雜者,因為千頭萬緒,也時常會繁言冗長。再者,善於思辨而境界通達者,因為能夠深入淺出,其行文可以自然、清晰而易懂,但凡短見膚淺者,雖然舉止言談只能如同蜻蜓點水,反而同樣給人一種簡潔、鮮明、精鍊的直覺感受。所以,歷來古奧深邃的文章,必定晦澀難懂,這反而讓一些故意書寫詭異乖離的作品,貌似古典經書一般。然而,凡故弄玄虛的文章,也最經不住一般性的研究推敲,他們有的雖然內容廣博浩瀚,卻匱乏韻律和文采;有的即便字韻通暢協調,卻情理淺薄而笨拙。類似情況,如同作為樂器的鐘磬絲竹,儘管都是經過了嚴格的音準校對,但鐘磬音質再好再准,也不是任何樂師都能演奏出來美妙樂章;同樣,儘管琴聲瑟響可以給人們和諧悠揚的美妙感受,但是它們發出的聲響旋律,並不是只有角徵宮商羽的音準基調吧。因此,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用演奏音樂來比喻文章水準的高低難易,像這種類比舉例,不僅貼切恰當,確實形象生動啊。

人間生活常理,凡不經過實物驗證,無法判斷刀斧的利鈍。對於文章的總體分類和特徵分析而言,如果不經過深刻剖析不同類別文章的基本要素、關鍵特徵和寫作原理等,也就必定無法傳承和升華藝術創作的技術本領。人們通常所謂的技術精湛和能力亨通,旨在說明某些人把握準確了某種必然取勝的細緻道理罷了。所以說,如果不經過稽查舉證,如果不審驗精確了,藝術創作中大的條理和小的情節,又怎能在文壇上心想事成呢?

凡真正掌握文章的所有體例機器關鍵要素的藝術創作,必定如同棋藝高手,依然通曉圍棋變化規律后的沉著對局,他們不但可以掌控全局走向,而且能夠及時判斷得失所在。反之,不注重整體和關鍵技能要素的原理所在,僅是按照自我感覺和意氣情懷的文學書寫,就會像博弈中擲骰子一樣,全憑偶然的機遇巧合罷了。然而,任何憑藉機緣巧合的成功,或許不乏先例,但註定難以為繼,更不會維持長久。他們一旦遇到文章內容匱乏時,便不知道如何增色加彩,如果內容繁多蕪雜,更不知如何下手剪裁。像這種內容多寡都會不知所措的作者,又怎能把握準確文章的好壞優劣呢?如果能夠像圍棋高手一樣的作家,他們因為深諳數術有一定局限和規律性,不但事先胸有成竹、整飭待命,而且臨場按部就班、步步為營,尤其敏捷於見機行事,絕不容許自己錯失良機;他們一旦時逢轉機,更加會全神貫注,不僅意氣奮發恰似龍騰虎躍,並且才智雲涌如同乘風破浪。無論作為當時的旁觀者,還是後世的回望人,欣賞藝術大師的作品創作,那種揮灑自如之場景,那種躊躇滿志之狀況,整個畫面如錦繪秀麗,美妙聲音似絲竹悅耳,如若品味則甘甜若飴,若能佩戴即芳香四溢。如果藝術創作或文章寫作,能夠達到此種境地,則堪稱登峰造極了吧。

還是單論文章的寫作問題吧。一旦熟悉並掌握文章所有體例及其關鍵要素后,那麼後面換應該謹慎防範什麼問題呢?在《戰國策?韓策三》中,有一個「驥足雖駿,纆牽忌長。」的故事,刻意強調的是,即便擁有了具備千里馬素質的駿馬,卻因為駕馭韁繩的寬嚴失度,反而卻無法實現馳騁千里的目標。縱觀以往所謂經書典籍的體例種類,已經屬於繁簡多樣、目不暇接了。但是,在他們中間,每一部每一本每一篇堪稱藝術經典的文章,必定都存在著藝術格式特色與技術內容要素之間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唯有兩者搭配適當,才能實現文本立世的功德圓滿;如果兩者搭配失當,即便不因為某一方面缺失不足,而顯得疲敝零落,也必定會由於過猶不及,而造成疥癬累贅;如果非要深究其中的道理原因,其實恰似製造穩妥堅固的車輪,三十根輻條可能不總會達到最佳效果,卻是一般車輪性能的基本保障。使用車輪與輻條的功效,來比喻寫作中總體分類與關鍵要素的關係道理,算是我個人的淺薄之見吧。

總而言之:文壇耕耘賴筆端,鋒芒磨礪須精研;從來竅門歸法術,沒有規矩難方圓。總體唯一數無窮,要術具備理不偏;莫嘆春花千萬朵,摘得秋實道天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心雕龍新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心雕龍新譯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文章的總體分類和技術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