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編了個筐
跑回了山洞,劉青迅速放下東西,提著工兵鍬直接就又跑到山洞外面去了,小五也不知道劉青要做什麼,反正他去哪兒自己就跟到哪兒,晃著屁股也跟著跑了出去。
其實漲潮應該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之前劉青就在高草叢裡發現有潮水過後的痕迹。他現在擔心的不是漲潮,潮水再漲也不會漲到半山腰的山洞裡,對他幾乎不會有任何影響,他現在擔心的是那一大片姜豆田。
劉青也是正兒八經的農村娃出身,小時候父母在田地里勞作,他就在一邊抓蟋蟀螞蚱甚至逗屎克郎玩,稍大一些也跟著在地里割麥子,掰玉米,對莊稼地里的一套也算是比較熟悉的了。此刻之所以擔心,是因為他知道,幾乎沒有任何農作物能在海水的澆灌下生存,必定要枯死爛掉。
而眼下姜豆田正是劉青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來源,一旦姜豆田被海水毀了,他以後的生活可就要困難了。一路小跑來到姜豆田邊上,果不其然,整片姜豆田都被浸泡在海水裡,劉青想儘快的多搶挖一些姜豆回去,直接跳進海水裡去挖姜豆。
這裡地勢比高草地里還要低上不少,跳進去立馬沒過膝蓋,再往田裡走一小段距離,水深居然已經淹過他的腰部。即使如此,劉青也一樣彎腰開挖。
本來已經背了那麼多海水回去,又一路小跑過來,再在這裡賣力幹活,等他挖了二三十顆的時候,已經累到不行,不得不上岸休息一會兒。小五趴在那一堆姜豆邊上,不時的舔舔爪子,好似正在看守一樣。
劉青坐在小五旁邊,一邊喘著氣,一邊看著自己搶挖出來的這一堆姜豆。忽然他好像明白了些什麼,對啊,這些姜豆生長在這裡恐怕不是一年兩年了,要不然也不能長到這麼大一片地方。也就是說,這些姜豆肯定早就經歷過漲潮,早就被海水泡過,可能還不止一兩次,可現在依然生長的這麼旺盛。而且目前看來,漲潮肯定是昨晚的事,這些姜豆在海水裡泡到現在,居然一點蔫掉的樣子都沒有,應該是不怕海水浸泡的。
等劉青休息好,也徹底冷靜下來,自嘲似的又笑了,真是關心則亂。首先能確認這些姜豆的確應該是經歷過不少次的潮水侵襲,其次這裡的海水鹹度與自己以前見過的海水鹹度根本不在一個等級;再者就算被潮水淹過之後,姜豆的地上部分都枯死,地下部分也應該不會那麼快壞掉,等到潮水退去,自然會再次生根發芽。老家人說的「千看的草籽,萬年的魚籽」,似乎就是對這片姜豆田能夠存在這麼久很好的解釋吧。
想到這裡,劉青又想起以前在新聞里看到說袁隆平先生研究海水稻,就是用稀釋過的海水種植水稻,獲得進展,要是自己能把這些姜豆的種子帶回去一點,那估計會讓他老人家高興壞了吧!想這些都是白想,連自己到底該怎麼回去還不知道呢!
不過還算沒白來,起碼劉青也挖出了這麼一堆姜豆,足夠他吃上一個星期左右,再加上之前洞里儲備的那些,小半個月是不用再為吃食發愁了。劉青一邊收拾東西,一邊想反正現在也沒什麼事,以後每隔幾天就過來看看,要是姜豆真的要枯了,或者有什麼其它情況,再多挖點儲備也不遲。
姜豆比較多,劉青一次帶不完,只好挖出一個沙坑,把拿不完的姜豆全都埋起來,上面堆起一個沙堆,再插上一根箭矢作為標記。做完這些,劉青和小五一起回去,背上背著用衣服包著的一大包姜豆。
回到山洞,天色還不算晚,劉青在路上的時候就覺得該做一個容器了,每次去挖姜豆還有去山上水潭裡抓魚,回來的時候總是沒辦法帶的更多,非常不方便,要是有個背簍什麼的,那就方便多了。
要說編背簍,劉青是真的不會,不過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這東西要做的精美肯定需要專業,可僅僅是做一個用來裝東西,那肯定就不那麼難了,劉青自認動手能力還不錯,應該沒問題。
以前他見過竹簍,見過用柳條編的籮筐,又回憶了一下樣子,接下來就開始收集材料製作。其實這東西說簡單也挺簡單的,就是橫豎交錯起來,再加上個底就成了。
趁著天色還早,劉青到叢林里砍了一些藤條回來,有粗有細的一大捆,拖著就回來了。回到洞里,天色已經開始黑下來,簡單把這些藤條修整一下,和小五一起吃過飯睡了。
等到天亮,劉青整了早飯吃下,就開始編筐。
先撿出來五根粗點的藤條,平行著放在地上,中間隔了大概十公分左右的間隔。再另撿五根藤條,取一根從頭穿過第一根橫放的藤條下面,再從第二根藤條上面過去,接著再從第三根下面穿過,……一直穿到第五根橫放的藤條;再取第二根藤條,從第一根藤條上面走,穿過第二根下面,……方法一樣,順序改變一下,一直到第五根藤條全部穿過去,這樣一來,五根藤蔓全都交錯著,基本上已經形成一個底座的形狀。
接下來是第二步,用腳踩在中間的底座上,四面的藤條全都往上提起來,然後再取一根藤條,不要太粗的,隨便選一根,按照同樣的方法,穿過四面二十根藤蔓,繞過一圈之後,接著再繼續交錯穿插編織。就這樣一層一層的往上編。四面的藤條豎起的角度決定了編織器物上口的大小,如果豎起的角度與底座是垂直的,那就是上下口一樣大的。
一根橫向的藤條很快編完,劉青又取了一根粗細差不多的,也不用管接頭,直接順著就又開始編。一根接一根,很快就編了有將近一米,已經差不多了,劉青鬆開手,把手裡的半成品筐子轉著看了看,造型還算不錯,雖然自己不是專業的,編出來的形狀也不規則,但起碼能用,貌似還挺結實。
本來一開始他打算用樹枝做筐底,後來一想,筐底用樹枝做了,怎麼與筐身連起來是個問題,就算勉強接上了,萬一不結實怎麼辦?再之後他想起外公以前做的蟈蟈籠子,儘管是用高粱桿的皮編的,可是方法就是這樣的,所以劉青才會直接用藤條這麼編。
如此一來,筐身與筐底本來就是一體,加上藤蔓自身足夠結實,並且還有一定的韌性,結實程度是完全夠了。接下來就是收尾了,劉青用匕首把四面的豎條割斷,只留下一截,割到最後一面時,忽然想到,得想辦法做個背帶啊,要不然這麼大一簍東西,用抱的話豈不是要累死自己。
所以他就留了個心眼,沒有把最後一面的割斷。因為這些藤條都很長,此時編的差不多了,每一邊的剩餘長度幾乎都超過兩米。另外三面的全都切斷後,劉青就開始修裁,先在這些剩餘的豎藤上面切一個對勾形狀的切口,開口自然是斜向下方。然後再換上一些細的多的藤蔓編最後的封口,一直編到切口處,這些細藤恰好卡在切口的位置,劉青用力勒緊,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藤筐因為受力向下而散掉了。
這樣封好口之後,劉青又把裸露在外的藤條切口全都用匕首切修,把邊緣改成圓形的,他這麼做可不是想美觀,而是不想在平時搬挪藤筐的時候不小心被切口刮到。
至於最後一面未切斷的藤條,劉青同樣想了一個辦法,最外側兩根藤蔓留著,其它的也切斷。接著把剩餘的兩根藤條用力向下彎曲,從貼著筐身的位置截斷,在上面用匕首劃上幾道凹槽,用恐龍身上那種白色薄膜搓成細繩,穿過藤筐的縫隙,綁在凹槽處紮緊。怕這樣不夠結實,又用幾段魚線搓在一起,也綁在上面。
一個藤筐就這樣完成了。
一個筐筐,外帶兩條背帶,而且幾乎算是一體式的,劉青看著自己的手工作品,心裡別提多美了。連小五也很驚訝的圍著這個藤筐轉著圈看。因為它實在是看不懂,就那麼一堆破藤爛草的,怎麼在劉青手裡一扭二扭的就變成這個樣子。
試著背在背上,劉青轉身走了幾步,覺得還可以,就是背帶似乎有些長了,感覺一走路藤筐就撞屁股。感覺到這個缺點,劉青低頭沉思了一下,把藤筐放在地上,抱了幾塊石頭裝進去,然後又背起來。
果然,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看著挺好,做的也挺順手,可真裝了東西背在自己背上才知道,其實並沒有那麼舒服。
藤條並不是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大自然產出的,純天然,卻是什麼分杈結節啊,蟲眼形成的瘤疤之類的都有,之前編的時候沒太注意,現在在裡面裝上重物,頓時就覺得非常明顯,稍一走路就硌得背上疼。
光是編筐就費了大半天的時間,再加上試背,又根據試背的效果調整,修刮之類的,等到劉青真正對這個筐子滿意的時候,天已經又黑了。
提著炭棍在牆壁上又添了一筆,劉青嘆了一口氣,不知不覺的,已經在這裡呆了兩個多月。按照他遇到颱風時的時間來算,現在已經是十一月份了,已經進入冬季了,怪不得他最近總覺得有些冷。這個冷可不是之前感覺到的涼,是真的讓人有些顫抖的冷。一想到冬季,劉青立馬就覺得自己應該多儲備一些食物了。
看來,劉青剛編好的這個藤筐,馬上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PS:編筐的方法有很多,不用藤條,照上面的方法,哪怕用紙條也一樣可以編著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試試。另外,58章裡面講到的那個手電筒,其實是我自己的一個設想,按照現在的科技,這種多功能的太陽能手電筒肯定實現,只不過還沒有人做出來罷了。昨天收藏量多了一個,今天又多了一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