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之十大名曲
小劍可是做了一定的研究的!——
百度上秀才幫的忙!哈哈哈哈!——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滓言鑫哦危笄偌葉嗑荽似籽葑唷?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
下載地址: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zheng/gaoshanls.mp3
中國古代名曲鑒賞之二
【廣陵散琴曲】
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麴之一。漢魏時期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殺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現有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
廣陵散: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為知已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東漢蔡邕的《琴操》談到與該曲相關的歷史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后,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10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會進宮為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已當然也是壯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楊時百,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下載地址: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in/guanglingsan.mp3
中國古代名曲鑒賞之三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立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種琴譜的解題不一。《古音正宗》中說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這段解題對雁性的描寫極其深刻生動。全曲委婉流暢,雋永清新.……
下載地址: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guqin/pingshaly.mp3
中國古代名曲鑒賞之四
【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複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晉恆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云爾。」(明《伯牙心法》)從這裡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結構上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複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複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音調取自此曲,表現的主題則是**詞《詠梅》。
下載地址: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music/download/guqin/meihua3n.mp3
中國古代名曲鑒賞之五
【十面埋伏】
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亥下最後決戰的情景。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十面埋伏:著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描繪了楚漢相爭中垓下之戰的情景,故事性極強。
曲譜最早見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華秋萍的《琵琶譜》,而在此譜之前,只有描繪同樣題材的《楚漢》。
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從這段描述可看出,湯應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早在16世紀之前,此曲已在民間流傳。
《楚漢》在明代嘉靖、萬曆前後流行一時,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愛。
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後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
《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
《李氏譜》名《淮陰平楚》,隋秦漢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養正軒譜》稱《十面》,一名《淮陰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下載地址: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music/download/pipa/shimianmf.mp3
中國古代名曲鑒賞之六
【夕陽簫鼓】
是抒情寫意的的樂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談起《春江花月夜》,相信許多人都知道這首著名的民樂合奏曲。它那富有江南絲竹音樂特點的旋律,委婉優美;節奏流暢多變,極具東方的詩情畫意。《春江花月夜》歷來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曾經改編為各種中西樂器的獨奏、合奏曲,亦有將其填詞用於戲劇之中,可謂是最廣為人知的中國傳統音樂。但大家又是否知道,《春江花月夜》原來是改編自一首著名的傳統琵琶文曲《夕陽簫鼓》。
《夕陽簫鼓》又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為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最遲在十八世紀就流傳在江南一帶。《夕陽簫鼓》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樂曲原分有10段,分別為:
一、夕陽簫鼓
二、花蕊散迴風
三、關山臨卻月
四、臨水斜陽
五、楓荻秋聲
六、巫峽千尋
七、簫聲紅樹里
八、臨江晚眺
九、漁舟唱晚
十、夕陽影里一歸舟樂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陽,簫聲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泛著輕舟,蕩漾春江之上;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蕩月,槳櫓添聲……
下載地址: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music/download/pipa/xiyangxg.mp3
中國古代名曲鑒賞之七
【漁樵問答】
此曲表現漁樵在清山綠水之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古琴曲,曲譜最早見於《杏庄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名曲,現在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洒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準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洒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洒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1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複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載地址: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music/download/guqin/yuqiaowd.mp3
中國古代名曲鑒賞之八
【漢宮秋月】
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及演奏形式,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蔣風之整理並演奏的《漢宮秋月》,作了很大刪節以避免冗長而影響演奏效果。其速度緩慢,弓法細膩多變,旋律中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樂聲時斷時續,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注的運用,以及特性變徵音的多次出現,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極富感染力。
江南絲竹《漢宮秋月》:採用的原為「乙字調」(A宮),由孫裕德傳譜。原來沈其昌《瀛州古調》(1916年編)絲竹文曲合奏用「正宮調(G宮)。琵琶仍用乙字調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發了古代宮女細膩深遠的哀怨苦悶之情。中段運用了配器之長,各聲部互相發揮,相得益彰,給人以追求與嚮往。最後所有樂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現出中天皓月漸漸西沉,大地歸於寂靜的情景。
琵琶曲《漢宮秋月》:又名《陳隋》。以歌舞形象寫後宮寂寥,更顯清怨抑鬱,有不同傳譜。目前一般是據無錫吳畹卿(1847-1926)所傳,但劉德海加上了許多音色變化及意向鋪衍的指法,一吟三嘆,情景兼備,很有感染力
下載地址: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zheng/hangongqy.mp3
中國古代名曲鑒賞之九
【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蕩滌之意,「白雪」取懍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
陽春白雪: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頭」變體的循環再現,各個《八板》變體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奏的關係,后又插入了《百鳥朝鳳》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結構。
《陽春白雪》流傳有兩種不同版板,「大陽春」和「小陽春」,《大陽春》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樂譜。《小陽春》是汪昱庭所傳,又名《快板陽春》,流傳很廣。這裡介紹的是《小陽春》……
《陽春白雪》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
《陽春白雪》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輕鬆明快,分七段:1、獨佔鰲頭2、風擺荷花3、一輪明月4、玉版參禪5、鐵策板聲6、道院琴聲7、東皋鶴鳴小標題出自李芳園之手,與樂曲內容並無多大關係。
全曲七段可分成起、承、轉、合四個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樂曲.
起部:(一)《獨佔鰲頭》。曲首出現長達十七拍的「八板頭」變體,它在以後三個部分的部首循環再現。原《八板》的旋律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潤飾,運用「半輪」、「夾彈」、「推拉」等演奏技巧,音響效果獨物有趣,使花簇的旋律充滿活力。
承部:(二)《風擺荷花》、(三)《一輪明月》。這兩個《八板》變體,在頭上循環再現《八板頭》之後,旋律兩次上揚,在高音區上活動,表現情緒較為熱烈。
轉部:(四)《玉版參禪》、(五)《鐵策板聲》、(六)《道院琴聲》在這三個段落中出現了不少展開性的因素。首先是樂曲結構的分割和倒裝,並出現新的節拍和強烈的切分節奏。其二是運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樂時而輕盈流暢,時而鏗鏘有力。特別是《道院琴聲》,整段突出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生命活力。
合部:(七)《東皋鶴鳴》。是本部的動力性再現,在尾部作了擴大,採取突慢后漸快的速度處理,採用強勁有力的掃弦技巧,音樂氣氛異常熱烈。
下載地址: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music/download/pipa/yangchbx.mp3
中國古代名曲鑒賞之十
【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樂曲通過描寫王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表達了哀怨悲切之情。
塞上曲: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曲譜最早見於李芳園的《琵琶譜》,是他根據華秋萍的《琵琶譜》中的五首獨立小曲《思春》、《昭君怨》、《泣顏回》、《傍妝台》、《訴怨》綜合而成一曲,起名《塞上曲》,且偽托是王昭君所作。
全曲五段:
1、宮苑春思2、昭君怨3、湘妃滴淚4、妝台秋思5、思漢
此曲描寫王昭君對故國的思念,哀怨惆悵,凄楚纏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彈奏上強調左手的推、拉、吟、揉及擻音、帶起等技法,使旋律更顯得委婉柔美。描述此曲最貼切的一句詩莫過於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聲聲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31119.html?si=2
回答者:yxm2458-同進士出身七級1-2922:26相關內容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及其背景是?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中國古代四大名曲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都有哪些阿
?我國古代十大名曲指的是?
查看同主題問題:古代名曲高山流水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共1條
dgfdgfdg
評論者:xjhmsdl-試用期一級其他回答共4條
廣陵散】
《廣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觀。其內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繫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關於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衝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曲同名。
《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迹的歌頌與讚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
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誌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鬥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鬥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歷史上曾絕響一時,建國后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夕陽蕭鼓】
《夕陽蕭鼓》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后,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第一段「江樓鐘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然後,樂隊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片段1)。
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片段2)和「風回曲水」的意境。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
進入第五段「水深雲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
全曲的**是第九段「唉乃歸舟」,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唉乃」,由遠而近的意境。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春江顯得更加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回味無窮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
陽春白雪: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頭」變體的循環再現,各個《八板》變體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奏的關係,后又插入了《百鳥朝鳳》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結構。
《陽春白雪》流傳有兩種不同版板,「大陽春」和「小陽春」,《大陽春》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樂譜。《小陽春》是汪昱庭所傳,又名《快板陽春》,流傳很廣。這裡介紹的是《小陽春》。
《陽春白雪》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
《陽春白雪》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輕鬆明快,分七段:1、獨佔鰲頭2、風擺荷花3、一輪明月4、玉版參禪5、鐵策板聲6、道院琴聲7、東皋鶴鳴小標題出自李芳園之手,與樂曲內容並無多大關係。
全曲七段可分成起、承、轉、合四個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樂曲.
起部:(一)《獨佔鰲頭》。曲首出現長達十七拍的「八板頭」變體,它在以後三個部分的部首循環再現。原《八板》的旋律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潤飾,運用「半輪」、「夾彈」、「推拉」等演奏技巧,音響效果獨物有趣,使花簇的旋律充滿活力。
承部:(二)《風擺荷花》、(三)《一輪明月》。這兩個《八板》變體,在頭上循環再現《八板頭》之後,旋律兩次上揚,在高音區上活動,表現情緒較為熱烈。
轉部:(四)《玉版參禪》、(五)《鐵策板聲》、(六)《道院琴聲》在這三個段落中出現了不少展開性的因素。首先是樂曲結構的分割和倒裝,並出現新的節拍和強烈的切分節奏。其二是運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樂時而輕盈流暢,時而鏗鏘有力。特別是《道院琴聲》,整段突出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生命活力。
合部:(七)《東皋鶴鳴》。是本部的動力性再現,在尾部作了擴大,採取突慢后漸快的速度處理,採用強勁有力的掃弦技巧,音樂氣氛異常熱烈。
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我國古琴音樂中保存下來年代較早的一首作品,它旋律優美、流暢,形式典雅、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相傳此曲為東晉桓伊所作。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經與東晉名將謝玄一起在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中大破前秦符堅的進攻,立下了赫赫戰功。桓伊還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尤其善於吹笛。(現在的簫,古代稱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在路上偶爾遇見桓伊,因為仰慕其大名,便請他吹奏一曲。桓伊為人非常謙遜,雖然當時他已經很有地位,和王徽之又素不相識,他仍然下車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這首樂曲據傳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所以稱作《梅花三弄》,一則是因為樂曲內容是表現梅花的;二則是由於音樂中有一個相同的曲調在不同的段落中重複出現三次。(這是我國古代音樂中的一種曲式手法,曾有"高聲弄"、"低聲弄"、"游弄"之說),這便是梅花三弄的曲名由來。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並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複3次,故稱為《三弄》。《樂府詩集》卷三十平調曲與卷三十三清調曲中各有1解題,提到相和三調器樂演奏中,以笛作「下聲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與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內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平沙落雁】
琵琶曲《平沙落雁》的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蘋在一八一八年編的《琵琶譜》
,它是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譜,共分三卷,卷上收直棣王君錫傳譜西板十二曲,大麴《十面埋伏》,附雜板一曲。
《平沙落雁》一曲即編入卷上」樂曲為六十八板體。李芳園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斯譜》中也收入了此曲,但他己將樂曲結構擴充至七段,有《雁陣橫空》、
《霜天雁叫》等小標題。一至四段曲調脫胎於華氏譜,五至七段為華氏譜所無。
樂曲描寫了候鳥遷飛時在高空飛翔的情景,其中第二段《霜天雁叫》左手指法用拉弦、空子弦作為固定襯音,表現於法新穎別緻。在平湖派的樂曲中,此曲在平淡中出奇,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意境深邃。浦東派將《海青孥天鵝》稱作《平沙落雁》
,故也有人將前者稱為《小平沙》,後者稱為《大平沙》。
目前的演奏是根據琵琶藝術大師,平湖派代表性的傳人楊大鈞先生的演奏譜而進行演奏的。楊大鈞先生在四十年代向琵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朱荇青先生學得此曲,朱荇青先生與楊大鈞先生兩人的詩晝造詣很深,常將詩晝等姊妹藝術的表述方法與琵琶演奏相結合,因此在琵琶演奏上經常將武曲文彈,以文為主,講究神韻,趣味高雅,意境深邃。這是平湖派的重要特色。楊大鈞先生在處理《霜天雁叫》一節時,使用自由節奏,尤其是最後幾段,具有豐富的詩意。劉德海先生認為,在學習平湖派《平沙落雁》時,必須恢復下出輪的演奏技法,這在琵琶演奏技法的繼承上將會有新的突破。要演奏好這首樂曲,關鍵是立意,要以「雁」擬人,含以清苦艱辛,才能得曲意之妙
漢宮秋月】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蔣風之整理並演奏的《漢宮秋月》,作了很大刪節以避免冗長而影響演奏效果。其速度緩慢,弓法細膩多變,旋律中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樂聲時斷時續,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注的運用,以及特性變徵音的多次出現,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極富感染力。
江南絲竹《漢宮秋月》:採用的原為「乙字調」(A宮),由孫裕德傳譜。原來沈其昌《瀛州古調》(1916年編)絲竹文曲合奏用「正宮調(G宮)。琵琶仍用乙字調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發了古代宮女細膩深遠的哀怨苦悶之情。中段運用了配器之長,各聲部互相發揮,相得益彰,給人以追求與嚮往。最後所有樂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現出中天皓月漸漸西沉,大地歸於寂靜的情景。
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古琴曲,曲譜最早見於《杏庄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名曲,現在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洒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唉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準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洒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洒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1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複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
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原是琴歌,但魏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器樂曲,稱《大胡笳鳴》、《小胡笳鳴》。前者即為《胡笳十八拍》的嫡傳。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有《聽董大彈胡笳》詩:「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就是對該曲內容的概括。現存的曲譜最早見於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譜》本,稱「大、小
胡笳」,都是無歌詞的器樂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見於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孫丕顯所刻的《琴適》中,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譜本,其歌詞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無為……」。音樂基本上用一字對一音的手法,帶有早期歌曲的特點。從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兩拍,都有一個相同的尾聲,有受漢代相和大麴影響的痕迹。全曲為六聲羽調,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進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為調式外音。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陽平楚》,琵琶獨奏.是根據楚漢之爭編寫的樂曲,音樂扣人心弦,有很強的戲劇性和一定的寫實性。全曲時間是6分36秒,由三個大部分十個小段組成。
第一部分,大戰前的準備。第一段名為《列營》,樂曲以琵琶有力的掃弦、佛弦開始,表現了點兵擂鼓,單單這幾秒鐘強烈的表現力也激起了我的氣勢了。第二段《吹打》,琵琶被五指迅速彈弦,音樂持續不斷,猶如軍號吹笛。接著的第三段《點將》是三段結尾部分的反覆,戰前的氣氛越來越濃厚了。第四第五段分別是排陣和〈走隊〉,兩段的音樂基本相似,音調稍微簡練了,速度也是先慢再漸漸轉快,一起一伏,緊緊相扣。士氣再一次增強。
第二部分開始了,第六段〈埋伏〉,音樂是〈列營〉中骨幹音調為核心,加合若干的起伏,眼前就像漢軍出四方迅速將楚軍團團圍住。第七段〈雞鳴山小戰〉了,音樂還是慢起漸快,氣息逐步急促,且琵琶彈奏的「切切」聲響,便如短兵相接了,發出兵器相擊的響聲。從〈埋伏〉到〈小戰〉音律連貫,一氣呵成。接著〈九里山大戰〉開始了,彈奏的力度進一步加強,多種技法快速彈奏,鐵騎縱橫、金戈鐵馬,呼號震天的激烈戰鬥場面就這樣表現得淋漓盡致。忽然,一聲凄楚的蕭聲掩蓋了戰鬥,這就是楚歌。緊接著琵琶回到了簡單反覆的音調,只聽那單騎孤踢聲遠遠的里去,這便是第九段〈項王敗陣〉了。直到一記短划的強音戛然而止,霸王〈烏江自刎〉了,天還沒有亮
總的來講,《十面埋伏》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反映古代重大歷史題材時,抓住了典型時間、典型環境,在描寫楚漢相爭這一歷史特定背景時,選擇了最有代表意義的垓下決戰的場面,在表現垓下大戰中又突出了吶喊,形成全曲**,完成了對漢軍這一進攻者、追擊者、勝利者生龍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現出古代戰場上激烈壯觀的場景。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873741.html?si=1
回答者:226688999-榜眼十三級1-2922:25
廣陵散
鳳求凰
妝台秋思
十面埋伏
梁祝
二泉映月
彩雲追月
梅花三弄
紫竹調
金蛇狂舞
花好月圓
漁舟唱晚
春節序曲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春江花月夜
漢宮秋月
胡笳十八拍
流水行雲
空山鳥語
梅花三弄
滿江紅
平沙落雁
夕陽蕭鼓
陽春白雪
陽關三疊
漁樵問答
秋蝶戀花
蘇武牧羊
鷓鴣飛
蘇武牧羊
梁祝
喜洋洋
彝族舞曲
牧民新歌
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