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二十年不言兵事二

第一百一十八章 二十年不言兵事二

第一百一十八章二十年不言兵事二

這甚至與李定國本人的想法無關。

不管是誰,在這個位置上,就必須說這樣的話。

張軒說道:「治水數年不成,就不言兵事數年,治水十年不成,就不言兵事十年,治水二十年不成,則不言兵事二十年。」

「晉王。」張軒說道。

李定國立即起身說道:「臣在。」

張軒說道:「晉王當初,是為了什麼起兵的?」

李定國沉默一會兒,說道:「為了活下去。」

張軒說道:「你我都起於百姓,知道百姓疾苦所在,如果我們不為百姓做事,與當初被我們殺的前明官員又有什麼不一樣嗎?」

「至於東虜。」張軒冷笑一聲,說道:「不是朕看不起他。」

「給東虜二十年,休養生息,又怎麼樣?」

「朕難道就打不了他們了嗎?」

「憑藉幾柄馬刀,一些牧民,就能縱橫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後乃是火器的時代。」

張軒很清楚,大量列陣火銃的軍隊,決計會令冷兵器時代王者終結,北伐之戰中,其實已經有了不少苗頭了。

只是總體來說,大夏的火器還不夠先進。對騎兵的壓制不夠強。

但是二十年之後,張軒就不信,開花彈,輕便的步兵炮,射程更遠的火銃,乃至更好的騎兵所有的手銃,燧發六輪。

這些武器的列裝,更能讓夏軍的實力超過清軍。

清軍在草原之上,不要說火器的進步了,能維持現代的火器規模都是一個問題。

這樣的情況,如果還打不贏,張軒看來,這些將領都應該被軍法處置。

張軒對大夏有信心,信心這時間越往後推移,夏軍的優勢就越大。

只是未必人人都明白張軒所說的道理,但是以張軒的威信,他既然將先內后外,先治河后擊北的決策確定下來。

滿朝文武沒有一個敢反對的。

姚啟聖送了一口氣。

其實不僅僅是姚啟聖鬆了一口氣。滿朝的文官都送了一口氣。

姚啟聖心中暗道:「陛下英明。」

顯然姚啟聖對張軒的舉動,有不一樣的解讀。

在姚啟聖來看,開國六王,張質已經死了,不過是追封,張質的兒子自然不能與其他王爺相比,至於韓王是一個湊數的,也不用正眼瞧。

但是其餘三王,一個比一個厲害。

最最重要的是,封無可封了。

每一個都站在大夏爵位的最高峰上。張軒為了安排他們甚至將封建之策都弄出來了,何至一個功高震主啊。

其實以姚啟聖為主的文官,都給與幾個王爺封地,是相當不滿意的,不情願的。

因為這是文官的政治正確。

從春秋大一統之後,所以封建之策,都是儒生反對的靶心,特別是柳宗元的封建論,更是將這一件事情打成了異端邪說。

所以,大夏文官不想,也不喜歡有大夏境內,有任何封建之地。也是必然了。

只是迫於形勢,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

對於李定國,鄭成功,曹宗瑜三人,更是如眼中釘,肉中刺一般。時時刻刻想辦法為國除奸。消除大夏的不安定因素。

不要看,姚啟聖與李定國同殿為臣。看上去關係不錯,如果有機會,姚啟聖即便是製造冤案,也想將李定國弄死。

並非李定國不好,而是對武人,並封建勢力的厭惡與壓制,對所有文官都是近乎信仰一般的東西。

在姚啟聖看來,張軒二十年不言兵事,治水不治水還在其次,只要這二十年沒有大戰,就不會讓三人有封無可封的窘境。

等二十年後,這三人年紀也到了,正好讓年輕一輩來。

也能讓君臣之間,能善始善終。

一想到這點,姚啟聖對張軒所言,簡直是舉起四肢贊同,他立即說道:「陛下英明,臣以為朝廷可以暫時不還國債利息,並免除兩淮賦稅,征兩淮百姓徭役,以助河工。其餘不夠的,臣竭盡全力,也為陛下湊集治河款項。」

張軒聽到徭役兩個字,不由的搖搖頭。

徭役歸根結底,就是政府讓百姓無償的勞動。這種事情,管理成本太高,很容易有不公平的事情發生。

明代賦稅不高,但是徭役卻讓人動則家破人亡。

故而張軒在丈量土地的同時,大量減免徭役,百姓僅僅有一項義務,就是兵役。除卻兵役之外,沒有徭役。

這是張軒自詡的政績之一。

但是而今,不得不自打自臉了。

因為他剛剛從江北回來,明白這工程量有多大,並不比修建萬里長城小多少。就算朝廷用錢,也不是這樣花的。

重起徭役,也是必然的了。

張軒說道:「就依姚先生,曉諭天下,從今日起,朝中一切事務都以治水為先。」

「臣等遵旨。」群臣一併說道。

這個消息傳遍天下之後,兩淮百姓感恩戴德,其他各地百姓也都很是高興,原因很簡單。大家都不想打仗了。

從崇禎十四年之後,戰事從來是越打越大的,即便是南方大戰也不少,百姓都受夠的打仗的苦,自然不願意打仗了。

可以說是天下厭戰。

這種情緒廣泛的存在於各地。

看著各地的反應,張軒也明白,他這個決定也算是順應民心的。

只是有一個人更為高興。

那就是歸化城的順治。

順治再得知張軒二十年不言兵事的詔書之後,簡直要高興瘋了。

因為順治退回草原之後,短短數月之內,遇見三次行刺,兩次叛亂,順治都是親自平叛,幾乎沒有喘息之機。

這才將以歸化城為中心的漠南蒙古,牢牢的掌控到手中了。

但是即便如此,順治也一點安全感沒有。

因為他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歸化城距離九邊太近了。一旦夏軍決心北伐,這歸化城是決計守不住的。

他必須有更大的戰略縱深,更廣闊的迴旋餘地,就好像當初蒙古人對付明成祖一般,最好的辦法不是與明成祖硬抗,而是你來。我走,你走了,我再回來,這近乎做迷藏的舉動。

看似無賴,其實卻很有效。

但是如此一來,順治就面對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漠北蒙古對順治並不是很友好,甚至可以說是仇視了,即便是歷史上清廷也是在康熙時期,將漠北蒙古控制在手中。

至於漠西蒙古,更是到了雍正乾隆朝的事情了。

他知道單單靠漠南蒙古不足以維持,但是他又不敢派兵進攻漠北,因為他大軍在歸化城,大同的夏軍自然不敢輕易北上。

但是他一旦離開,歸化城的老弱靠誰來保護?

順治時時刻刻防備著夏軍北上,夏軍的壓力簡直壓迫著順治喘不過起來,年紀輕輕,頭髮之中已經有白絲了。

如此就可以想象。順治感覺渾身壓力一輕的喜悅。

「不行。」順治心中暗道:「莫非是昭武之計。」順治派了很多細作去探明兩淮治水工程,終於在順治九年,終於確定,並非昭武的計謀。

為了緩和與大夏關係,派人稱臣,並放棄遼東戰場,與支持吳三桂,並約束蒙古南下打草場,一時間九邊居然有久違的和平。

但是此處的和平,卻遮掩了其他方向的戰爭。

順治從歸化城出發,大戰漠北,降服漠北四部,並遷都和林。以歸化城為南都,並東征西討,用十年時間,將蒙古各部收攏於麾下。

一時間滿蒙各部都認為順治是不下於,老奴,黃台吉,多爾袞的一代大汗,甚至整合蒙古之後,他們居然還有南下滅夏之心。

不過這雄心,總就被雨打風吹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求生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求生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八章 二十年不言兵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