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當機會來敲門 14.淝水之戰(上)
?在東晉積極備戰以應對前秦入侵的時候,前秦也正如其所料,積極籌備著南下事宜。
雖然在淮南爭奪戰及隨後的幾次小規模進攻中遭遇慘敗,但是,從總體來看,前秦勢力依然處於擴張狀態,至淝水之戰前夕,其疆域之廣,「東極滄海,西並龜茲,南苞襄陽,北盡沙漠。」整個華夏大地,只有東南一隅的東晉尚未被苻堅收入囊中。
雖然有王猛的臨終遺言,大臣們也時常拿出來給苻堅提個醒,但是,那時那地,在統一北方之後,南下消滅東晉,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是苻堅的必然選擇。
無論誰處在那樣的位置和歷史時期,都不會選擇與東晉划江而治、和平共處。當時情況,正應了這樣一句詩:「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南下討伐東晉,是大勢所趨。
382年十月,苻堅和他的大臣們開始了關於是否南征東晉的討論,「自吾承業,垂三十載,四方略定,唯東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計吾士卒可得九十七萬,吾欲自將討之,何如?」
不怎麼樣!苻堅的意願遭到了以苻堅的弟弟苻融為代表的眾多文武大臣乃至於後宮妃嬪的強烈反對。總結了一下反對意見,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國家內部不穩,叛亂時有發生,鮮卑、羌、羯人歸附不久,且與我有亡國滅家之仇,大軍出征后,恐有不虞之變生於腹心肘腋,悔之不及。
其二:晉朝是天命正統,上下和睦,內外同心,更有謝安、桓沖等人盡心輔佐,且有長江天險難以跨越。正所謂:得天時,佔地利,擁人和。誠未可圖也。
其三:我方數戰兵疲,民有畏敵之心。淮南及隨後幾場戰事的失利,嚴重影響前秦軍心士氣。此刻最應該「按兵積穀,以待其變。」
對於以上三點,苻堅逐一予以駁斥,他認為:只要不斷的取得勝利,擊敗晉軍,鮮卑、羌、羯人自然畏我天威,心悅誠服,所謂隱患就會不復存在;至於長江天險,「今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又何險之足恃乎?」謝安、桓沖等人,待滅晉之後,讓他們入朝為官,大家濟濟一堂,豈不更好?而所謂畏敵之心,更是無從談起:御駕親征,擁兵百萬,資仗如山,消滅東晉猶如秋風掃落葉,甚至可以「有徵無戰」。
總之,只要此次伐晉取得勝利,所有的擔憂都是沒有必要的。更何況,在苻堅看來,討伐晉國是「乘累捷之勢,擊垂亡之國,何忠不克!」伐晉是一定會取得勝利的!
大臣們居然會反對,苻堅表示很困惑!
沒有人支持嗎?
自然是有的,即那些被反對者視為仇寇的羌人和鮮卑人,以及由出身富家子弟的「良家子」組成的三萬羽林郎。這些人要麼從未經歷過戰爭,不知兵凶戰險,要麼渴望建功立業,封官拜爵,在前秦站穩腳跟;要麼心懷叵測,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心,總之,戰爭能讓他們獲得利益,自然全力支持。
京兆尹慕容垂就曾力挺苻堅,「弱並於強,小並於大,此理勢自然,非難知也。以陛下神武應期,威加海外,虎旅百萬,韓、白滿朝,而蕞爾江南獨違王命,豈可復留之以遺子孫哉!《詩》雲,『謀夫孔多,是用不集。』陛下斷自聖心足矣,何必廣詢朝眾?晉武平吳,所仗者張(華)、杜(預)二三臣而已,若從朝眾之言,豈有混一之功?」
正是這位鮮卑戰神的話,使苻堅出兵伐晉的決心得以堅定,「與吾共定天下者獨卿而已。」
很多人都認為,在文武大臣們盡皆反對的情況下,苻堅依然決定出兵討伐東晉,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表現,而慕容垂等人力勸苻堅出兵,更是別有用心,畢竟,苻堅和鮮卑慕容家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發生過太多不可描述的事情!此中恩怨,一言難盡。
其弟苻融言於苻堅曰:「鮮卑、羌虜,我之仇雌,常思風塵之變以逞其志,所陳策畫,何可從也!良家少年皆富饒子弟,不閑軍旅,苟為諂諛之言以會陛下之意。今陛下信而用之,輕舉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乃有後患,悔無及也!」
戰事未開,結果未顯,沒有人能未仆先知,自然也就很難判斷孰對孰錯。好戰者多言戰,偷安者必稱和。動兵與否的關鍵在於戰略決策者——苻堅。
其實,如果淝水之戰以前秦的勝利而告終,苻堅百萬之眾會師建康城下,能夠略定東南,一統天下。我想,慕容垂、姚萇等人必定不會反叛,只會去做一個和苻堅「共定天下」的忠臣良將。誰又能說他們當時發表意見時不是赤膽忠心?而苻融等人的言論,難道不是頑固保守勢力的阻撓嗎?
可惜,前秦戰敗了,都是言戰者的罪過!
為破壞前秦南下計劃,383年五月,桓沖集結十萬大軍,發動以攻佔襄陽為目的的秦晉襄陽之戰。然而,此次戰役僅經過數次小規模戰事之後便宣告結束,晉軍退回原處,未能實現遏止前秦南下的戰略企圖。
383年八月八日,秦王苻堅自長安出兵伐晉。
臨行前,苻堅不僅為司馬昌明(晉孝武帝)、謝安、桓沖等人冊封好了官職,連他們居住的宅第都已經建好,只待卿來。
很多人認為,苻堅如此作為,正是所謂「驕兵必敗」的最佳描述,自以為能夠輕易取勝,孰料終成笑柄。
並不是第一次如此了,攻打前涼時,苻堅也是為張天賜建好了房子再出兵的,那一戰,秦軍馬到功成。如此作為,難道不是鼓舞士氣的舉動嗎?
歷史,以成敗論英雄。
秦軍兵分三路,具體計劃為:
東路軍由幽、冀經彭城(今江蘇徐州)南下,先佔淮陰、盱眙,經三阿,攻廣陵;西路軍於蜀、漢經長江、漢水而進,攻取江陵、夏口、江州,會同主力由水路進逼東晉京師建康;苻堅自率主力大軍為中路,經洛陽,沿汝河、潁水直趨壽陽(今安徽壽縣),再推進至長江北岸,造成晉軍三面受敵,顧此失彼之勢。
出兵之日,前秦軍共有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運槽萬艘」,聲勢十分浩大。
在戰略意圖上,前秦軍集中主力於淮南,企圖一舉殲滅晉軍淮水地區主力,徹底摧毀東晉在東部地區的防衛,從而掃除進擊建康的基本阻力。
縱觀當時態勢,除了或許要讓前秦軍民休息休息外,我認為,苻堅的決策是正確的,戰略戰術上也可圈可點,直至此時,並沒有錯。
面對前秦的大舉進攻,東晉方面採取東西兩面抗擊,集中機動兵力確保淮南,從正面屏障建康的對策。
在西部,以桓沖為統帥,率軍十餘萬,扼守江、漢地區,阻止前秦大軍順江東進;東部則以謝石(謝安弟弟)為統帥,謝玄為前鋒都督,集中機動兵力八萬,防守淮河一線的戰略要點,阻止秦軍渡過淮河,確保建康安全。
九十多萬人的進軍是個大問題,到當年九月,當苻堅所率領的中路軍主力到達項城(今河南沈丘)時,前鋒統帥苻融所率之張蚝、苻方等部眾二十多萬人己進至潁口(今安徽壽縣西南),慕容垂所部正在向鄖城(今湖北安陸)進發,而後續涼州軍才進至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剛剛出了長安沒多遠;從幽州和冀州出發的東路軍更是正在路上,陸陸續續開進彭城(今江蘇徐州);西路軍的姚萇統率的數萬兵馬,此時才開始由蜀地順江而下,也許剛剛接到進軍的命令吧!
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進軍,然而從進軍情況可以看出,前秦軍的百萬之眾並不是同時到達戰場,更沒有同時投入戰鬥。事實上,最終參加戰鬥的,只有苻融的二十多萬前鋒部隊。雙方實力雖然懸殊,但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嚴重。
對於東晉的表情,完全可以用「嚇呆了」來表現,京師震動,人人驚恐。除了一個人——謝安,始終保持著鎮靜。
當時,時任前鋒都督的謝玄向謝安請示應敵之策,謝安很平靜的回答:「已另外有旨,」然後就不再理會謝玄。被晾在一邊的謝玄不敢再問,便派部將張玄再來請示,謝安直接置之不理,帶著親朋好友出去遊玩,至深夜方回。
負責防守西線的桓沖擔心建康安危,遣三千精銳協防京師。謝安以「處分已定,兵甲無缺」拒絕了桓沖的援軍。桓沖得到消息后,對佐吏嘆曰:「謝安石有廟堂之量,不問將略(不知戰略),今大敵垂至,方游談不暇,遣諸不經事少年(謝玄)拒之,眾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枉矣!」
手握十數萬大軍的桓沖尚且認為東晉一定完蛋,足見前秦之強盛,當時情況之危急,……謝安心理素質之良好。
其實,哪裡是不需要的原因,西線的桓沖或東線的謝玄,有任何一方戰敗,守衛建康的兵馬,即使再多三萬,無能為也。
十月十八日,秦軍前鋒統帥苻融在淮河方向攻克有「建康之肩脾,淮西之本源」之稱的戰略重鎮壽陽(今安徽壽縣),打通潁水、汝水水路通道。
在此簡介一下壽陽的地理情況。
壽陽,今安徽壽縣,坐落於安徽中部,地勢由東向西傾斜,縣北境為低山丘陵,著名的八公山、硤石山等均在其境內,沿淮列布,形成一道北邊長城,在南北對峙期間,對抵擋北方敵兵進犯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硤石山,對峙於淮河兩岸,形勢雄壯險要,歷為北朝必攻、南朝必守之地。壽縣的地形更重要的在於渦、潁二水自北向南經東西兩側流入淮河;淝水又自南而來,經其西北入淮。在鴻溝水運交通網未被破壞之前,從中原南下,可沿狼盪渠(即鴻溝)折入渦、潁二水,進抵淮河,再由淮河出淝水、巢湖、濡須水直達長江;陸路上從壽縣到合肥也十分便捷。因此,在當時,壽縣可謂「北扼渦、潁,南通淝、巢」;「外有江湖之阻,內得淮淝之固」;進可以北伐中原,退可以固守淮南,處於南北交通的衝要地位。
因此,對壽陽的佔領,使前秦軍在後勤補給及進軍上均獲得極大便利,戰略意義極為重要。
東晉處於被動防禦地位。
此時,前往增援的東晉龍驤將軍胡彬在得知壽陽失守后,遂止軍不進,率領所部五千水軍退守硤石(在壽陽西北的淮水北岸,今安徽鳳台西南),意圖憑藉硤石山險要地勢,阻止前秦軍沿淮水東進。
苻融自然也明白晉軍意圖,在佔領壽陽后,隨即向硤石進攻。同時命令衛將軍梁成等率軍五萬,佔據洛澗(今安徽懷遠以南之洛水),並於洛口(洛澗入淮處)設置木柵(柵淮),阻斷淮河交通,以阻止晉軍沿水路西進。
這時,苻融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在攻擊硤石不順之後,主力部隊居然調轉進攻方向,全力圍困胡彬所部。這就為東晉造成了以偏師牽制敵軍主力,大部隊得以從容部署,尋求戰機的局面。
前秦的進軍,應當以消滅東晉有生力量為目的,而不是在某一座城池前鈍兵挫銳。在梁成東進后,苻融如果能夠只以部分兵力繼續圍困胡彬,主力部隊隨後推進,就會給晉軍造成更大的壓力,也不會導致後來梁成孤軍突出,戰敗后得不到救援而被全殲的嚴重後果。畢竟,困守孤城的胡彬所部只有五千人,並不能對前秦軍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但是,就是因為這五千人的原因,苻融麾下二十多萬部隊就在淝水壽陽地區停滯不前了。
相似的故事在千年以後又一次上演,有一個叫陳友諒的人也犯下了同樣的錯誤,他在南昌城下待了一百多天。而他的對手恰恰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了部隊的集結,修整,調度,然後在一個叫鄱陽湖的地方將他銳氣盡失的六十萬大軍全部消滅,一戰定乾坤歸屬。
苻融居然不知道,真是可惜!
由於苻融的遲疑,謝石、謝玄所率領的八萬晉軍主力順利到達淝水地區,在距洛澗二十五里處下寨,觀察戰場形勢。
恰在此時,苻融截獲了胡彬的求救信,得知晉軍兵疲糧盡,軍心動搖。於是,他向苻堅發出了「敵兵少易擒,速來!」的報告。
在收到苻融的消息后,苻堅犯下了他動兵以來的第一個錯誤:拋棄中軍主力,只率領八千輕騎馳往壽陽。
兵貴神速固然能夠及時捕捉戰機,但作為一國之主,苻堅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居中調度,協調局面,使各路大軍實現分兵合擊的戰略意圖。然而卻輕易脫離主力部隊,以身犯險,實在是不智之舉。而且,由於離開了指揮位置,在戰事失利后,苻堅無法對軍隊重新進行整合,這是致命地存在,也為前鋒部隊戰敗後秦軍百萬之眾隨之整體崩盤的嚴重後果埋下伏筆。
我們只能說,那時,苻堅對打敗東晉是相當地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