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五主 第183回:皇太后婉言拒復僻,蕭嗣業出使奔前敵
?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成為大名鼎鼎的大唐太宗皇帝,這次依靠非正常傳位途經所得到的皇位,使得剛剛統一不久的中原王朝,再次成為周邊勢力關注的焦點。
就在李世民立足未穩之時,塞北突厥部的頡利可汗召集草原各部盟,會兵二十萬眾,舉兵南下,突破長城,直逼長安。
消息傳到后隋,六歲的隋王楊政道尚在蒙童,拿著這個消息大喜不已,以為復辟大隋有望,在定襄行宮又喜又跳,給太皇太后蕭珺訴說了天下大事。
慕容遐、康蘇密兩個大臣,也頻頻點頭,覺得這是趁機南下,復僻大隋的千載良機,惟有靠在座椅上的蕭珺老成持重,閉目凝神,看也沒看楊政道,只是悶聲問道:「好什麼呀?」
楊政道一愣,起身答道:「九州四海,原本大隋江山,如今頡利可汗舉兵南下,時機成熟,正可復辟大隋。」
蕭珺微閉二目問道:「政道啊,你知道九州四海翻個天,要死多少人嗎?」
這一問連康蘇密、慕容遐也有些懵頭,沒想到這位隋煬帝的遺孀竟然向楊政道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孫兒不知,請太皇太后教誨。」楊政道恭恭敬敬向蕭珺欠身作揖。
蕭珺這才睜開雙眼,在靠椅上坐正,手裡拄著龍頭手杖,看著楊政道說:「都好好想想吧,這才消停了幾年,又要打仗,哀家是再也不想見天下大亂了。」
旁邊的康蘇密右手捂心,躬身問道:「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啟稟太皇太后,此番南下,機遇千載難逢,大汗已發調令,不可不出兵相助。」
蕭珺目光轉向康蘇密,這個突厥將領,雖說對蕭珺畢恭畢敬,但終究還是頡利可汗的心腹人物,后隋朝廷對康蘇密也是且用且防範,只見蕭珺意味深長的說道:「將軍是突厥部將領,相助大汗理所應當,可是哀家只有三萬漢民,刨去老幼婦孺,還能有多少拿出手的兵馬?」
「這……」康蘇密遲疑片刻,又道:「雖說如此,但按兵不動,恐被大汗怪罪,不如末將率定襄突厥騎兵,前去增援,日後也好答覆大汗。」
「唉……」蕭珺長嘆一聲,拄著龍杖站起身來,康蘇密、慕容遐趕忙過來攙扶,蕭珺擺了擺手說道:「如今哀家是既不想看漢人戰死,也不想看突厥人喪命,從大隋到大唐死了多少人?」
蕭珺望著窗外,感慨良深:「長城內外,遼東江邊,大江南北,太行東西,你們算過沒有,年年白骨摞白骨,歲歲孤魂遇孤魂。」蕭珺轉過頭來又道:「不打啦,再也不打啦!」
楊政道眼巴巴望著皇祖母,一言不發,只有康蘇密上前一步,問道:「太皇太后,那大汗調兵的文書,如何答覆?」
蕭珺沉思良久,說道:「你把蕭嗣業給哀家召來。」
「遵旨。」
康蘇密轉身出去宣蕭嗣業,時間不長,蕭嗣業跟著康蘇密來到御書房,拜見了太皇太后和隋王,作揖問道:「皇姑奶奶宣侄孫兒有何旨意?」
蕭珺道:「大汗打進長城了,哀家想求大汗議和退兵,你去給做個使者吧。」
眾人一愣,這蕭嗣業才一十二歲,從未見過什麼大世面,慕容遐言道:「太皇太后,皇侄孫才十二歲,趕往前敵,未免年紀太小吧?」
「不小了。」蕭珺道:「哀家這麼大的時候都能在江陵城要飯了,先皇帝十三歲就帶兵了,他不算小了。」
康蘇密道:「末將願同皇侄孫同去,以保萬無一失。」
「免了吧,還是讓慕容遐陪著去吧。」蕭珺看著慕容遐、康蘇密,又言:「若是交戰哀家定派康蘇密,此番是議和,還是讓個漢臣前去更好。」
康蘇密道:「太皇太后,此次南征,機會千載難逢;倘若放棄,何日才能復辟大隋?三思啊。」
慕容遐也跟上說道:「是啊,太皇太后三思啊。」
蕭珺搖了搖頭:「二十萬突厥將士,拼光了也就殺到長江北,大汗收不了天下。華夏九州比你們突厥人想象中大的多。」
蕭珺又揮了揮手,轉身離去,眾人不敢頂撞,只得遵從懿旨。
康蘇密、慕容遐告安退去,外人離開。蕭珺才又坐下來,看著楊政道、蕭嗣業兩個孩子,說道:「政道啊,你以前有個哥哥名叫楊侗,臨死的時候就說了一句話,『願自今以往,勿復生帝王家。』大隋皇帝沒有一個有好下場,你記著當皇帝不是好事。」
「孫兒記下了。」楊政道說。
蕭珺又對蕭嗣業說:「這次姑奶奶讓你做使者,就是因為你爺爺還在大唐,咱大隋和大唐本來就是一家,身處異域,但一脈相承。不能因為誰當皇帝,就只知道打呀、殺呀,要想想親情,等到了姑奶奶這個年紀你就明白了,有個親人比什麼都好。」
蕭嗣業抱拳作揖:「皇姑奶奶放心,侄孫兒此去關內,定能不辱使命。」蕭珺看著兩個孫輩的孩子聽話,這才有所安慰,綻出絲絲笑意。
兩日之後,定襄城南門外,傘蓋蔽日,旌旗招展,許久不擺的皇室儀仗,又展現往日威風。皇侄孫蕭嗣業,將軍慕容遐帶了五百侍衛,列隊候命。
太皇太后和隋王楊政道的御輦緩緩出城,左右宮人攙扶蕭珺下了車輦,蕭嗣業與慕容遐來到近期,施禮拜謁。蕭珺道:「嗣業呀,姑奶奶封你為車騎將軍,此番出使,不求勝負,只為議和,還百姓一個太平,你二人要牢記於心。」
「侄孫兒謹遵太后懿旨。」蕭嗣業道。
蕭珺又對慕容遐道:「慕容將軍,老成持重,幫助嗣業,勿負我心。」
「太皇太後放心。」慕容遐、蕭嗣業二人告別蕭珺,率五百騎兵一路南下趕赴渭北大營。
頡利可汗一路披荊斬棘,連戰連捷,正在中軍寶帳大宴各營主將。飲酒正酣,忽然一個校尉匆匆來報:「啟稟大汗,隋主楊政道派蕭嗣業、慕容遐前來會師。」
「好!」頡利可汗把酒盞往桌案上一墩,喜道:「草原諸侯會盟,何愁大唐不滅,快宣蕭嗣業、慕容遐。」
過了少傾,蕭嗣業、慕容遐二人一前一後,入中軍大帳拜見大汗,頡利一看為首是個十幾歲的孩子,遲疑問道:「快快免禮,今日會師六軍,不知二位帶來多少兵馬?」
蕭嗣業道:「回稟大汗,奉太皇太后懿旨,領五百護衛前來會師。」
「五百?」頡利驚問,左右眾將也是驚愕萬分,頡利可汗問道:「定襄兵馬少說也有兩萬,為何只派五百護衛?」
蕭嗣業道:「太皇太后命我為使者,懇請大汗終止討伐,罷兵修和。」
「一派胡言!」頡利可汗把臉一沉,雙眉倒立,說道:「本汗舉兵南下,所向披靡,勢不可擋,豈能半途而廢?」
一看頡利可汗臉色動怒,慕容遐趕忙說道:「大汗勿怪,太皇太后擔心百姓受難,將士死傷,不忍殺戮。」
提及蕭珺,頡利可汗心中不覺回想起當年自己與蕭珺也有幾個月的夫妻之情,心中的躁怒,也略有緩和,嘴上不再訓斥,信誓旦旦對二人說道:「唐兵早已聞風喪膽,三日之後,本汗將衝過渭水,直搗長安!」
頡利可汗把蕭嗣業、慕容遐帶在身側,率二十萬軍,興兵南進,不到三日,便抵渭水河畔。
長安城內的百姓,已經是惶惶不可終日,自唐高祖李淵收復西京長安以來,關內已遠離戰亂多年,許久不見有哪路勁旅能舉兵犯闕。
現如今突厥部的二十萬鐵騎揮師南下,兵臨渭水,讓太平繁華的長安城驟然戰火熊熊,烏雲密布。
大唐的文武臣子齊聚大殿,個個面色凝重,焦慮萬分,此次突厥進犯,是大唐開國以來遇到的最大危機。
唐太宗李世民端坐龍椅之上,心如刀割一般,倍感焦慮,一籌莫展的看著文武百官,心裡盤算著退敵之策。李世民道:「尉遲恭今率精兵激戰涇陽,長安兵力空虛,只怕難以抵擋,諸位愛卿可有良策?」
丞相蕭瑀奏道:「如今突厥擁兵二十萬,勢頭正望,老臣以為自古兵不厭詐,不如布下虛兵,哄騙頡利可汗。」
房玄齡勸道:「啟奏陛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今日若能立盟議和,隱忍數年,韜光養晦,必能反攻突厥,一雪前恥。」
「二位愛卿所言,正和朕意。可是又如何議和,突厥大軍打到朕的家門口,長安有多少家底能與頡利可汗議和?」
房玄齡道:「微臣記得三年前,陛下奉先皇之命,收復晉陽之時,曾與突厥部遭遇,那時蕭珣大人為使者,促成議和,如今之計,還需蕭大人親往。」
「朕也曾聞,前朝的蕭氏遺屬尚在漠北,突厥人倍加尊崇,朕就令蕭珣、蕭瑀二位愛卿陪朕同行,無論如何也要唬住突厥。」
「遵旨。」
李世民立刻傳令,命長安城中將士,多備旌旗,宮中太監扮成兵士,在渭水南岸,布下疑陣。這才引出:
故布疑陣唬強敵,祖孫重逢更傳奇。
白馬立盟傳千載,罷兵議和渭水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