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各得其所(1)

第三章 各得其所(1)

【導讀】

本章及集中探討等級制。作為正式探討日本文化類型的第一個重要問題,作者舉出了等級制。由此可見等級制在作者的整個日本人論體系中所佔據的基礎性地位。作者在後面幾章中將要為我們描繪的日本道德體系追根溯源可以在等級制中尋找其成因。

作者首先敘述了等級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包括日常會話中的敬語、禮儀、各個家庭成員的地位、男女社會地位的差異等。這種等級制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7世紀日本引進中國文化以前,在德川幕府統治下臻於完善,表現為德川幕府強制推行的身份制度。作者在詳細描述了這一身份制度后,指出它的一個特點: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各個階層雖然固定不變,但可以通過通婚等手段相互流動。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身份制度過於嚴酷可能帶來的反抗。

在提到日本和中國的孝道呈現出不同的表現樣式時,作者舉出的一個原因是:「日本是一個封建國家。效忠的對象是封建領主,而不是宗族大家庭。」我國讀者習慣把自春秋戰國之交至晚清的兩千多年歷史統統歸為封建時代,並認為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要素髮展不充分的原因為這漫長的兩千多年間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停滯。這樣一來就帶來一個疑問:既然古代中國和古代日本同為封建國家,為什麼會形成不同的孝道?事實上,作者這裡用的「封建」一詞的概念不同於我們觀念上的「封建」概念。這裡的「封建」指領主將封地賜給家臣、作為條件家臣為領主承擔軍事義務,由此而結成的主從關係。在這個意義上的「封建」在中國春秋戰國之交隨著周王室的崩潰就已經消亡了。後來雖有過與「郡縣制」相對的「封建制」,但已經和表述中世紀西歐以及德川時代的日本的社會制度的「封建」意義不同了。因此,在中國不存在封建領主,也就無所謂對封建領主的效忠。

【正文】

要了解日本人,首先要了解「各得其所」這句話的含義。他們對秩序和等級制的信仰和我們對自由平等的信仰恰如兩個極端。我們很難認同等級制,無法想象它可以在我們的社會中發揮良性作用。日本人信奉等級制是與他們對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國家的關係的看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我們只有了解了他們的民族風俗習慣,包括家庭、國家、宗教、經濟生活等,才能夠理解他們生活的觀點。

日本人不但在國內運用等級制的觀念,還將其運用到國際關係中。在過去的十年中,他們把自己想象成國際等級制這一金字塔的頂點,而現在這個頂點被西方國家佔據了。他們之所以能夠接受這樣一種現狀仍然與他們的等級制觀念分不開。日本的外交文件就經常強調他們關於等級制的這種觀念。1940年日本在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序言中寫道:「大日本帝國政府、德意志政府、義大利政府深信,萬邦各得其所乃和平之本。」天皇在這個條約簽訂時發表詔書說:

「宣揚大義於八紘,混同乾坤於一宇,實皇祖皇宗之大訓,亦朕夙夜眷眷所不棄者也。而今時局動蕩不寧,人類災難難測,朕之軫念急切,唯禍亂之平定、和平之實現而已。(中略)茲見三國條約成立,朕實悅之。唯萬邦各得其所,兆民悉安其業,斯乃曠古之大業,前途尚邈。(后略)」

下一章:第三章 各得其所(2)書籍詳情頁上一章:第二章 戰時的日本人(7)

認識日本民族:菊與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認識日本民族:菊與刀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各得其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