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稻盛和夫:活在當下(2)
稻盛教育公司的管理人員要求企業經營者把中國員工和日本員工同樣對待,京瓷公司的在華企業和中國的合作夥伴結成了融洽的友好關係。
在稻盛和夫的帶動下,許多「盛友塾」的畢業生紛紛前往中國建廠辦企業,或投身於希望工程、綠色工程等公益事業,加入了日中友好交流的行列。
當得知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后,稻盛和夫個人和京瓷公司各出資50萬美元,設立了中國稻盛京瓷西部開發獎學基金。
他說,我在學生時代家境貧寒,依靠獎學金上完大學,在今後的西部大開發中,會有不少學生像我年輕時一樣,雖有遠大抱負,但因家庭財力不支而中途輟學。我希望通過獎學金,幫助他們,使他們成為為西部開發做出貢獻的人才。
稻盛在他的著作中強調,日本的國策應從「富國強兵」轉向「富國有德」。在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引起爭議時,稻盛先生在一次「盛友塾」的內部講話中,從理論上徹底否定了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合理性。當日本有人提出「中國威脅論」時,稻盛先生也曾公開反駁。
由於稻盛先生及其京瓷集團多年來為中日友好作出眾多貢獻,2004年4月5日,中日友好協會授予他「中日友好使者」稱號。
2009年1月,稻盛和夫又提出「東亞共同體」的構想。在中日關係中,稻盛先生的身影日益清晰。
2009年6月9日,稻盛先生應邀在清華大學作了題為《把蕭條當做再發展的飛躍台》的講演,6月10日在北京大學作了《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的講演,好評如潮。
國慶60年慶典,受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的邀請,稻盛和夫先生於2009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到北京參加了國慶慶祝活動。
白手起家創立的京瓷公司,成為日本第一優質企業,登上東京證券交易所「日本第一股」的寶座,進入全球500強。從「稻盛奇迹」到「稻盛精神」,稻盛和夫成為成千上萬的人們追隨和學習的對象,也成為中日友好關係的重要橋樑。
三、回到原點
2009年夏季,清華和北大兩所學府迎來了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的演講。在此之前,稻盛和夫的《活法》及其有關著作已經風靡市場。
2009年6月10日上午,現任京瓷名譽會長的稻盛和夫精神矍鑠,風度儒雅,言談沉穩中透著精明智慧。和他交談,似乎不是在面見一位傑出的企業家,而是與一位智慧長者在寧靜中傾談,彷彿置身於「心靈的氣場」。
談起自己經歷的人生道路,稻盛和夫表示,「人生就是這樣,個人也好,國家也好,社會也好,總會遇到困境。要把這種困境當做是上天賜予的困難和磨鍊,去直面考驗,不懈努力。我從少年時代到大學畢業期間經歷了許多磨難,但是上天是公平的,由於此後我拚命努力,上天也對我的努力作了回報。」
稻盛和夫強調,要從人文精神的角度看待企業家的資質。他認為,居於人上的領導者需要的不是才能和雄辯,而是以明確的哲學為基礎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謙虛、內省之心、克己之心、尊崇正義的勇氣,還要不斷磨礪自己的慈悲之心。
在稻盛和夫看來,企業家必須要「回到原點」。他就是一個善於回到原點的智者,面對各種各樣的利益誘惑,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視線始終不偏離他真正想要的東西。
他說,精明人之所以忙亂、紛爭、焦慮和困惑,是由於他們追求太多瑣屑的價值而忘了原點的價值。只有回到原點,才能具備把複雜事情簡單化的能力。只有摒棄自私利己的狹隘心胸,擁有光明磊落的利他心懷,才能擁有這種「高瞻遠矚」的視野。
談到今天的中國社會,他說,中國依然是一個非常浮躁的社會,發展快、充滿活力,但也有著社會轉型中的混亂和無序。在競爭比較激烈的社會,企業家首先要精進,拚命去努力,這是很關鍵的。
信佛的一些國家特別是亞洲一些國家一段時期出現衰落,主要原因是疏忽了佛教思想中精進的思想。佛教中有「知足常樂」的思想,這種思想之下,會壓抑進取的**,因此這個國家可能會逐漸失去它的發展機遇,佛教中一些衰弱的國家正是「吸取」了佛教思想中消極進取的內容,沒有找到佛教思想中精進的比較積極的態度。
佛教里還有一個思想就是「布施」,企業有了利潤之後把這些利潤再反饋給整個社會,企業就會發展壯大起來。所以,不應該抱著消極的佛教想法,要把佛教中一些積極的想法運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