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惠州起義(1)
躊躇滿志的孫中山沒有想到革命的道路會如此坎坷,第一次嘗試就以失敗告終,不但浪費了好不容易籌集到的錢財,還搭上了許多革命志士的生命,其中還有一直和自己並肩戰鬥的好兄弟陸皓東。
起義失敗以後,孫中山作為組織者當然受到了清政府的重點關注,不但家裡的祖產被查抄充公,很多和他關係不錯的人也受到了牽連。全國的大街小巷上貼滿了他的大頭像,孫中山同志一下子成為許多夢想一夜暴富的人魂牽夢縈的心中偶像。
國內呆不下去了,但是這難不倒矢志革命的孫中山。國內混不下去就到國外去,那年頭也不講究什麼護照、綠卡之類的東西,只要你有錢,買張傳票就飄洋過海了。於是,孫中山開始在國外奔波遊走,宣傳自己的革命思想,只等一有機會就再次發動起義,給革命同志們報仇雪恨。
洪門
流亡海外的孫中山從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也從沒有忘記弟兄們的血海深仇。在國外流亡的日子裡,他到處聯絡革命同志,不斷發展革命黨人的力量,為將來的起義積蓄力量。
由於當時清政府已正式對孫中山發出通緝令,而且還加大力度懲處興中會的成員以及與興中會成員有密切關係的其他人。旅居海外的華僑們普遍擔心自己或者自己在中國的家人受到牽連,都對孫中山敬而遠之。孫中山同志空懷一腔救國的熱情,卻走到哪裡都遭到別人的排斥。
看到沒有人願意參加革命,孫中山急得直上火。畢竟革命是掉腦袋的買賣,總不能硬拉著別人跟自己去玩命吧。所以儘管他萬分著急,卻一點辦法也沒有。這時,他的朋友鄭士良給他出了個主意:不如加入我們三合會吧,雖然我們這些年落魄了,但畢竟還是有很多兄弟的。
鄭士良所說的三合會,就是當年高舉「反清復明」旗幟的天地會。因為明朝君主朱元璋號「洪武」,天地會會盟地點是「紅花亭」,故取其「洪」字,又名為「洪門」。清朝初期,天地會在南方的勢力很大,經常干一些讓清政府頭疼的買賣。關於這些事情,想必大家都從金庸老先生的小說中有過很多了解。
後來,據說天地會創始人陳近南與清兵交戰,戰死於惠州一帶,接班人天佑洪英領導有方,人馬很盛,號稱「天時、地利、人和」,因此天地會又稱為「三合會」。清朝中期以後,由於社會逐漸穩定,提著腦袋造反的事情也很少有人幹了,三合會也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社團組織。放在現在來說,就是具有黑社會性質的團伙。
鄭士良又是何許人也?鄭士良,號弼臣,廣東歸善(今惠州市惠陽區)人,也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才。他小的時候就胸懷大志,在跟隨別人習武的時候,不但練就了一身砍人的本領,還認識了很多「道上」的朋友。
根據我們的經驗,一個孩子從小就受「道上」的人熏陶,長大以後多半也會「上道」,鄭士良自然而然地加入了洪門。不過加入洪門以後,他並沒有和大多數人一樣整天出去幫人平事,而是選擇去讀書深造,而且選擇的還是外國人開的高級學校(禮賢書院,德國教會所辦)。
和少年孫中山一樣,他在學校中接觸了基督教並洗禮入教。1886年畢業后,鄭士良進入博濟醫院附設南華屬學堂讀書,正好當時的孫中山也在那裡進修。兩個人一見如故,談起反清革命大業更是相見恨晚,很快就成了並肩戰鬥的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