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萍瀏醴起義(4)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綱領第一次以起義檄文的形式公諸於廣大群眾之中,並且得到擁護。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受盡壓迫的貧苦農民、礦工和部分防營兵勇紛紛加入起義隊伍。幾天的時間,起義軍的隊伍就迅速增至數萬人。
與此同時,瀏陽與醴陵以及江西萍鄉、宜春、萬載邊境廣闊農村地區的革命黨人也紛紛起義響應,其聲勢震動了長江中游各省。
按照原定計劃,起義軍應當分三路進兵,一路由瀏陽、醴陵出發,進攻長沙;一路據守萍鄉安源礦區為根據地;一路由宜春、萬載向東攻打瑞州、南昌諸府,進而拿下沿江各省。
沒有想到的是,發動起義后,起義軍發展速度遠遠超出預先的估計。革命力量每到一處,清軍都拱手送上城池和物資,然後奪路而逃,而當地群眾則全都站出來熱烈擁護。面對一片大好形勢,領導者們卻有些不知所措,勝利得來太容易反而不知道該如何鞏固革命秩序、統一軍事調度了,致使前方各自為戰,後方也步調混亂。
起義的消息傳到日本東京,同盟會總部那些資深的造反家門坐不住了,紛紛到總部機關請命回國,要和清政府拚命。看到大家高漲的革命熱情,孫中山和黃興很欣慰,於是派多人回國策應。
面對蓬勃發展的起義,清政府十分驚恐,急令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端方,湖南巡撫岑春宣調集湘、鄂、贛、蘇四省軍隊及地方駐軍、「義勇」共5萬人前往圍剿。同時,唯恐大清公司破產而失去撈油水機會的美、英、德、日各國也派軍艦闖入長江,對起義軍進行恐嚇。
起義軍憑著手中極其簡陋的武器,頑強抵抗,多次打敗清軍。但由於起義軍互不統屬,領導不力,奮戰月余后終被清軍各個擊破,慘遭失敗。劉道一、蔡紹南、肖克昌、廖叔保等數十名起義首領壯烈犧牲,龔春台輾轉逃往長沙。
劉道一,原名吉唐,字炳生,號鋤非,又號培雄。衡山人。早年就讀於湘潭美國教會學校。1904年在長沙參加華興會,聯絡會黨準備起義。不久留學日本,1905年七月,同盟會成立,他宣誓人盟,並擔任書記、幹事等職。
蔡紹南、龔春台等領導的萍、瀏、醴起義提前爆發。他正在長沙運動新軍,聽到舉事的消息后,日夜加緊準備,以便起義隊伍攻取長沙時,新軍及防營能開城響應,不幸被清政府遭逮捕,解送臬司督同長沙府審訊。
面對酷吏的嚴刑拷問,他堅貞不屈。同年12月31日,被害於長沙瀏陽門外。他是留日學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殺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會會員中為革命流血犧牲的第一個烈士。
歷史已經遠去,但是英雄的形象不會被人忘記,因為他們用自己生命做畫筆,用鮮血做顏料,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燦爛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