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眾重的手段
?既然事情已經發展到兵變的地步,那好!就按照程序來,首先是提審主犯「得地」顧忌得地身份,皇帝招來文武百官在朝堂上會審。
得地將軍,手銬,腳鐐對於這樣的一個重刑犯,沒有這些行頭反而讓人感到意外。此時他腳上的鏈條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在空曠的朝堂上顯得格外的清晰。
昔日的同僚,不可一世的大將軍,此時如此狼狽不堪的模樣出現在朝堂上,有人幸災樂禍,有人感嘆。他的再次出現給整個后海國的大臣們帶來巨大的震撼。
群臣沉默寡言,沒有人敢抬起頭看得地一眼,因為誰都怕趟這淌渾水。但是在場的都身在其中,誰也跑不掉。皇帝直視得地將軍,得地卻沒有絲毫的恐懼,也直視著皇帝。
按照慣例,提刑部首司開始提審。這是一個年邁的老者,經歷過無數的案件,經歷過每一宗光怪陸離的案件錘鍊,此時對於這個后海國的脊樑得地將軍,他不知如何開口,但是他職務在身,不知道如何開口,也必須由他最先發問。
「得地將軍,你可知罪?」
這句話,是他斟酌了很久才確定下來的。這句話雖然像是在例行公事,但是在這個非常特殊的時期,由他這個司法部門最高長官說出口,其中的含義就代表著皇帝的心聲,即揣摩了皇帝的心思,也給自己留條後路,我是代表皇帝來發問的。
此時,得地怒視周圍的昔日的同僚。沒有一個人能流露出一絲的同情,也沒人敢看自己一眼,但是他們就好像是早已期待看到自己落魄的到來。
於是得地更加堅定,道「臣,何罪之有?」
這句話在朝堂上發出響亮的回聲,震懾住在場的每一個人,就連提刑部首司也被得地將軍高亢的聲音給震懾住,低頭不敢言語。
皇帝知道在整個后海國還沒有人敢得罪得地將軍,於是皇帝道「傳喚太子大業中!」
此時雷雨交加,外面的廝殺聲仍是不絕於耳。大業中緩緩來到朝堂,此時讓群臣目瞪口呆的是,大業中把自己捆綁起來,脖子上還駕著一把鋒利的鋼刀。
看到這一幕的群臣,紛紛頓時跪倒在地,痛哭流涕,道「臣,死罪!」
皇帝看到群臣的反應,道「愛卿們何罪之有?」
一個儒士官員,道「自古以來,但凡儲君有錯,百官難辭其咎。今日太子負荊請罪,我們難辭其咎,請陛下下旨降罪!」
看到百官態度,皇帝嘴角上露出一絲自信。但是畢竟是皇帝,皇帝的心思怎們能讓人們隨意看到。
於是皇帝對大業中,道「我兒何罪之有?」
大業中,道「兒臣主持國政,但兒臣尚且年幼,不能控制大局,導致兵變,此乃死罪。」
眾重聽到后很滿意。就僅憑這幾句話就把此次的兵變推脫的順理成章。不是自己故意對得地發難,而是因為自己年幼,沒有足夠的處理國家的經驗,把事情推到皇帝身上,且又合情合理。
雖然眾重這樣想,但是卻表現出很很憤怒的姿態,道「蒼中儒,你是太子的啟蒙恩師,太子犯錯,你難辭其咎,你說我該如何處置太子?」
蒼中儒位列讀書人之首,他更是太子黨的軍師。此時眾重把問題提到他這一邊,雖然他心裡能叫出一百個冤屈,但是他清楚的知道此事已經蔓延到自己身上,躲是躲不掉,更何況自己根本就沒想著躲。
於是蒼中儒,道「太子犯錯,我這個老師難辭其咎,我建議滅我九族,將太子繩之以法,平息叛亂!」
此話一出,頓時朝堂上像是炸了鍋一樣。大半個朝廷的文官更是出自蒼中儒的門生。他們怎麼也想不到老師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為蒼中儒,也為太子求情的人不計其數。但是皇帝眾重卻沒有絲毫的憐憫,說道「蒼中儒乃我國第一智囊,他的建議寡人決定採納,朕下旨……!」
「萬萬不可!」
眾重的話還沒有說完,一個反對的聲音脫口而出。這個人的話讓在場的人再次出乎意料,不是別人正是得地將軍。
眾重,道「大將軍你蒙受冤屈,朕要為你平反昭雪,你為何出言反對?」
得地大義凜然,又萬分感慨,道「臣,冒死進言,請陛下不要再說了。」
皇帝,道「這是為何?」
得地激動淚下,道「太子乃國之根本,處死太子就是動搖國根,即使太子殿下殺了臣也絕不能讓太子殿下蒙受絲毫罵名,懇請皇上不要再說了!」
說完,得地跪倒在地一臉的痛哭流涕,表現的很是誠懇。
眾重看到這一幕,先是一個驚訝。他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甚至剛才他所說要處死大業中的話他都忍不住要笑了出來,但是得地的反應讓他笑不出來。
本來把他們留在都城就是要互相牽制對方,現在兩個人卻聯手鬧出兵變。這是為什麼?此皇帝地明白如果這件事弄不明白,他這個皇帝可就算是要做到頭了。
於是皇帝也不與眾人商議就直接下旨了結此事「大業中持國尚缺思量,擇日禁足宮中,切不得議政。」
「得地將軍雖然沒有參與兵變,但是卻因他而起,則降級為副將,由原來的副將拔山升為主將!」
「其餘參與兵變者,定是受到蠱惑,但,朕深知本意是愛國之舉。忠義為國之心天地可照,逐按照軍中升遷制度,但凡在原有職位上超過年限的,一律官升一級!」
「而朝堂這些文武百官,因為不能審勢度時,讓國家陷入戰亂,所有人官降一級,以儆效尤!」
聖旨一下,頓時全國震驚。那些發動兵變居然給升職了,而那些老實巴交的大臣們卻都給降職了。皇帝的舉動沒人能看的明白,但是誰也不敢不服氣,因為皇帝主動示好軍隊,那些受到降職的大臣們也不是傻子,現在要是敢喊冤,就是在和軍隊過不去,到時候不用等著皇帝來收拾,那些將領就足夠把這些人給撕成碎片。
事情看似皇帝草率的了結,國家暫時恢復了往日的平穩。但是皇帝知道,這種平穩只是假象,因為兵變之事皇帝還沒有弄明白原因,知道更大的挑戰即將到來。
果然,兵變剛過了沒多久。拔山將軍彈劾國庫大臣「豐年」剋扣糧餉,切證據確鑿讓皇帝主持公道。
皇帝看到奏摺頓時,眼前一黑昏倒在地。彈劾之事只能擱淺。
接著蒼中儒上奏彈劾軍隊將領多次調戲良家婦女,壞其軍規,請求皇帝下旨斬殺那些調戲良家婦女的將領。
這一次,皇帝也是在眾人矚目下昏倒在龍椅上,彈劾的奏摺也只能擱淺。
每一次上朝,只要有彈劾的奏摺,皇帝無不是昏倒在地,就是說身體不適。弄得大臣們不再敢上奏彈劾的奏摺。
但是權力一旦失去了監管,就會為所欲為的發展。既然皇帝不吃彈劾的狀子,低下的人更加的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的挑戰底線。
眾重雖然談不上是一代明主,但是還不糊塗到將國家置之不理,任其大臣們胡作非為的地步。
他這麼做是有他自己的打算,既然你們抱團和自己這個皇帝作對,但是卻不難看出他們抱團只是暫時的,只要他這個皇帝回到都城,他們就還是以往的勢同水火。
於是皇帝就是一直等待著彈劾的奏摺,但是皇帝卻沒有做出任何回應,裝病躲避。等到兩方人馬鬧得不可開交的地步,皇帝的病才能好過來,收拾殘局,到時候就不愁有人告密大業中為何要聯手得地鬧出兵變。
終於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軍隊將領率軍搶劫國庫,國庫大臣豐年被迫迎戰,戰死在國庫的大門外。
這件事震驚朝野,拔山將軍親自把為首的幾個將領給綁到宮門外,請求皇帝下旨斬殺搶劫國庫的將領。
這種驚天大案,這些人直接下旨砍了即可。但是皇帝卻仍是走了一邊程序,道「把那些將領叫來,朕要親自審問。」
於是皇帝問道「你們為何打劫國庫,不知道是死罪嗎?」
造反將領幾乎是異口同聲,道「國庫大臣豐年剋扣糧餉,我們軍隊多數人因此吃不飽,皇帝陛下您說我們為什麼打劫國庫!」
皇帝被反問道。於是皇帝故作生氣,道「持國大臣蒼中儒何在?」
蒼中儒急忙從人群中走出,道「臣在!」
皇帝問道「他們說的話可是事實?」
蒼中儒,道「啟奏陛下,以前按照規定每一位士兵的口糧是5市斤,自兵變以來陛下大幅度裁軍,這糧餉自然而然就會減少,變成現在的4市斤,雖然糧餉減少,但也足夠讓每一位士兵腹有餘糧。」
蒼中儒的話頓時把這幾位捆綁起來的將軍震怒,他們破聲大罵,道「蒼中儒你個狗娘養的,老子們為國盡忠,你們卻住飽私囊,我們就是做鬼也不放過你……!」
只見他的話一說完,頓時朝向蒼中儒襲來,拔山將軍見此狀,頓時拔出腰刀,一道冷光襲來,此人頓時倒在血泊之中。
朝堂上頓時混亂起來,太監們高呼「護駕,護駕……」
皇帝卻表現出十分的冷靜,道「都給我鎮定,來人把他們都給我拖下去!」
待眾人安定下來,皇帝憤怒問道「蒼中儒減少軍餉一事,為何不事先稟報?」
蒼中儒卻神態自若,道「啟奏陛下,這都是以往的慣例,這等小事微臣自然不敢勞陛下傷神!」
說完,皇帝思慮片刻后,道「愛卿能為朕分憂,其忠義可嘉。但是這卻不能不罰你,不然眾人會說朕偏袒你!」
「蒼中儒聽聖旨。因國庫被劫一案,乃是糧餉更改不能及時上達聖恩,下達士兵。追其原因,乃是失職之罪,現降罪蒼中儒降職副持國,待找到合適人選之前,仍由愛卿主持國政!」
皇帝的聖旨一下。拔山將軍很不服氣,明明是這些文官的錯,自己都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手下,皇帝卻只是把蒼中儒給降級的處罰。
但是聖旨一發,已經不會改變。拔山也是無可奈何,回到軍中將此事彙報給現在的副將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