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章 廢后與立嫡
常洵看著鄭貴妃,緩緩說道:「也沒有什麼,只是覺得孩兒離京之國以後,母妃不用再受外廷的非議,父皇也不用再因廷臣的奏疏而惱火,或許也是一件好事。」
鄭貴妃伸手按住常洵的嘴巴,急得俏臉通紅:「洵兒,切切不要胡說!」
常洵皺了皺眉頭,鄭貴妃的反應有點大,難道她還是想要奪嫡?
常洵不想再稀里糊塗的,他抓住鄭貴妃的手,輕輕拉開:「母妃,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大明立國兩百餘年,從未有長兄健在,幼弟上位之事,母妃……又何必為此自苦?」
常洵並沒有放棄奪嫡的打算,但是他得弄清楚鄭貴妃的真實想法。鄭貴妃確實寵他,但是在皇宮,即便是他們母子之間,也很難做到想說什麼便說什麼。一來得防著隔牆有耳,二來常洵年少,有些事鄭貴妃不想讓他擔憂……
就常洵了解的歷史,還有在這個時空中的記憶,鄭貴妃顯然是處於奪嫡漩渦之中。
圍繞冊立儲君,大致有萬曆、皇長子朱常洛與王恭妃、王皇后、李太后、鄭貴妃與朱常洵,以及外廷等相關各方。
外廷無疑是堅定的皇長子派,他們一直催促萬曆早日冊立儲君。如果說萬曆十四年,申時行等人上疏請立國本還有些倉促,那麼到了萬曆二十八年,王皇后三十六歲依然無子,此時外廷請立國本便要合理得多了,而按照大明祖制,朱常洛確實是儲君的不二人選,這一點便是萬曆也從來沒有否定過。
萬曆一直都在拖,從萬曆十四年一直拖到萬曆二十八年,可見萬曆確實不想冊立朱常洛為太子。
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祖制,朱常洛作為庶長子,要麼王皇後生出皇子,那麼按照有嫡立嫡的祖制,王皇后的兒子便是太子,庶出的朱常洛根本沒法爭。如果皇后沒有嫡子,那麼不管朱常洛的母親王恭妃的出身如何,嬪妃等級如何,庶長子朱常洛都是儲君的第一人選,哪怕鄭貴妃是大明歷史上都沒有幾個的皇貴妃,也沒有辦法改變這個傳承順序。
除非她能成為皇后。
鄭貴妃要想成為皇后,便只有取王皇后而代之。
除了造反的朱棣,大明從未有幼弟上位的先例,但換皇后的卻不少。
近的便有萬曆的爺爺嘉靖皇帝朱厚熜前後有過三位皇后,如果說陳皇后只是被嘉靖嚇得流產而死,那麼後來的張皇后便是被嘉靖直接廢掉的,而且並沒有什麼大的過錯。
遠的還有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以無子多病為由,廢掉了胡皇后,改立孫貴妃為皇后。
明代宗時,代宗朱祁鈺打算廢黜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因為汪皇后反對,朱祁鈺便廢了汪皇后,改立杭氏為皇后,並立杭氏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明憲宗時,吳皇后杖責萬貴妃,寵愛萬貴妃的朱見深直接廢掉了吳皇后……
朱翊鈞真要是想立朱常洵為太子,只要立鄭貴妃為皇后,一切便都順理成章了。理由也是現成的,學學宣宗便是,無子多病!
不過,朱翊鈞看起來並沒有想要廢黜王皇后的意思,甚至兩人同居一宮,便是鄭貴妃所得的恩寵也未見得能超過王皇后。
常洵也不知道朱翊鈞是怎麼想的。
在他看來,朱翊鈞確實不想立朱常洛為太子,但是又不想廢黜皇后,他這麼一直拖著,要麼拖到王皇後生出皇子,對三十八歲的王皇後來說,這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麼拖到王皇後身故,再立鄭貴妃為皇后,只是王皇后的年齡跟鄭貴妃差不多,比萬曆更年輕,這種將事關國本的大計寄託於未定之事上,也確實太不靠譜。
不過,這倒也符合萬曆的性格,相比嘉靖,萬曆缺乏了許多獨斷的魄力,有點優柔寡斷。
萬曆優柔寡斷,鄭貴妃也沒有什麼作為。
至少常洵非常清楚,歷史上朱翊鈞撐不過一年,就得立朱常洛為太子。
這到底是朱翊鈞實在撐不下去了,還是說朱翊鈞接受了王皇後生出嫡皇子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這一點常洵就說不清楚了。
不管如何,常洵決定了要爭,那麼就得先弄清楚鄭貴妃的想法,然後再弄清楚萬曆的想法,才好對症下藥。
鄭貴妃沒有再阻止常洵說話,她焦躁地看著常洵,泫然欲泣、欲言又止:「洵兒,這道理……母妃自然知道,只是、只是……」
鄭貴妃痛苦地搖了搖頭:「洵兒,母妃自然希望你能好,母妃也想百年之後,能夠葬入帝宮,陛下他也曾經答應過我,至於立儲之事,我也曾勸過陛下,不必因我們母子而為難,不過陛下說事關國家,他自有定計,讓我不要多言……」
鄭貴妃的話語無倫次,全然沒有邏輯。
但常洵卻從中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鄭貴妃自然想要朱常洵被冊立為太子,也想自己被立為皇后,因為只有皇后才能葬入帝宮,其他嬪妃,哪怕是皇貴妃都沒有這個資格。
萬曆臨死前倒是留下遺旨,要冊封鄭貴妃為皇后,死後入葬帝陵,只是光宗也用了拖字訣,而外廷則繼續反對,將這事給拖了下去。一個月後光宗駕崩,加上紅丸案、移宮案的影響,鄭貴妃也再沒有這個機會。
不過,萬曆四十八年四月,王皇後去世,到萬曆四十八年八月萬曆駕崩,這其中也有三四個月的時間,也許是為了悼念王皇后,萬曆並沒有冊封鄭貴妃為皇后。
在常洵看來,鄭貴妃就是個傻女人,她有著美好的願望,卻根本不清楚這件事情有多複雜,以至於她想要的事情最後都沒有實現,反而落下了無數罵名。
常洵只能柔聲安慰,並引導甚至是逼迫鄭貴妃繼續說下去:「母妃的意思是,這一切……都是父皇的意思?」
鄭貴妃點了點頭,又伸手擦了擦眼淚:「此事……你切不可在陛下面前提起,你舅舅便因上疏提及此事,勸陛下早立國本,而被罰俸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