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發行國債
李海一行人圓滿的完成了任務,但李鴻章卻有些不自然,口中直打唉聲,同治此時怒火中燒,見李海進了養心殿的台階就氣得跳了起來。
「李海,你好大的膽,你辦的這是什麼差事,怎麼簽了一個不平等條約回來,大清的臉都被你丟盡了,你是大清的罪人……」
李海待同治說夠了,便站起身,慢條斯理的回應道:「皇上,此約並非李海所簽」
同治心想也對,自己有些被氣糊塗了,「那就是李鴻章所簽的」
「當然也不是李大人簽的」
「那,」同治有些不解「那是誰簽的,總不會是朕簽的吧!」
李海清了清嗓子:「此約乃是二十多年前簽訂的,這次只不過是再次聲明條約有效而已,所以臣等並無過錯,」李海一點也沒有畏縮認錯的意思。其時同治心裡也明白以目下大清國的國力也只能簽這種條約回來,所以也就沒有深究李海的責任。
「皇上,我們只需暫時隱忍,等到我朝羽翼豐滿之時便可廢除此條約,」
「談何容易啊」同治長嘆一聲。小理
回國后的李鴻章一直心神不寧,不過好些日子過去了,並不見龍顏震怒,李鴻章就知道這件事情總算過去了,不過好景不長,處置的聖旨還是到了,革了李鴻章的直隸總督,也革了李海剛升上去的官,調李鴻章任北洋大臣,李海協助其襄辦北洋軍務,這也算是給滿朝文武和天下臣民一個交待,李鴻章和李海兩人都鬆了一口氣。
戶部尚書閻敬銘的摺子此時有些不合時宜的遞到了同治的案前,原定於每年划拔的鐵路款項有些供應不上了,只因同治辦事有些操切裁撤了綠營和地方團練,導致國庫一時間支取過多平庫銀而一時周轉困難,由於派員學習削減軍隊減免新疆江南數省因戰亂而造成的傷害而應收的稅負,朝廷的戶部雖然在理財能手閻敬銘的手上有些起色,不過長期的虧空不是一時能堵得上的,據閻敬銘的奏摺上所書,虧空最快要到1873年才能補上,其中由於新疆戰事耗費巨大更是支用了後幾年大量的財政用度,等於是寅吃卯糧,如果沒有其它稅負的收入,京哈鐵路不得不於1870年底暫時停工,被國內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的同治真的有些泄氣了,不過還好,還有一個人可以為他分憂。
李海打從德國回來就一直在關注著這條鐵路,而且他深知朝野上下對這第鐵路的關注不亞於他與同治的關注,許多人都希望看同治的笑話,他猜想此次詔見一定是因為這件事。他在詔見的幾天前,就想出了應對的計策,當同治問他如何解決財政上的問題時,李海應對的很是到位,「唯今之計,有三個辦法可以解此燃眉之急」
「哪三個辦法」
「發國債,開礦禁,借外債」
「開礦禁無疑是違背祖制的,而借外債無疑會失利過多,洋人是不太可能給我們低息貸款的,朕以為發國債更為穩妥些,不過這個東西大清國以前沒有搞過」
「皇上,凡事都有頭一回嘛,這個臣倒不是太擔心,臣最怕的是發行時無人認購,這個是最讓人顧慮的」
「那卿有何良策嗎」
「可以讓朝臣先認購一部分,這樣臣民可能會踴躍的購進,如果沒有,臣再想辦法吧」
「好吧,也只好如此了」
由李海與相關大員及外藉顧問的協助下,大清國第一次發行的大清國鐵路債券就這樣發行了,總金額三百萬兩(實際需銀兩280萬兩),年息五厘,分四年還清(這在當時的年息是相當高的),不出李海的預料,除了朝臣購買的二十餘萬兩外,其他款項尚無著落,不過這些李海並沒有太在意,因為他已經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聯繫了自己在耶魯大學的校友,讓他們來認購鐵路債券,不過西方人的契約精神在這裡起了主導性的作用。他們只同意把錢借給李海,而不同意來認購大清國的國債,因為在他們看來跟清政府做買賣實在是有風險的事,(1860年清政府向外國答應開放的十幾個通商口岸直到1911年清帝遜位也沒有開放齊過,可見清代的中央政府有多能騙外國人)他們更願意把這個風險轉嫁到一個固定的人身上,這樣至少會有個很實在的債務人,李海對這些往日同學的作法並沒有動怒,因為這些人的契約精神是根深蒂固的,不過這樣也好,不用付他們那麼高的利息,最後談妥只需要付三厘的利息就可以了,這樣李海就可以凈賺兩厘的利息,不過逾期的違約賠償也是多的嚇人的,除了向這些校友借錢外,李海還向自己父親的朋友,自己的哥哥姐姐們多方借貸,父親的朋友的錢很快就到位了,因為李海畢竟是在朝廷上行走的人,即使這次的買賣賠了,那以後朝廷但凡有一些採購的活動李海是鐵定要還這個人情的,當然在這些人身上李海是賺不到錢的,等於是他們獨自認購的而沒有經過他的手,自然也就無利可圖了,李海的哥哥姐姐們就明顯勢力的多,只說這筆錢是借給李海的,而且要三厘五的年息,但李海得知后並未動怒,因為他知道這是一項保賺不賠的買賣,由於銀子有了著落,停了幾天的工地又動了起來,前期建設由於工人普遍沒有經驗,但隨著工作技能的日益嫻熟,工程的進度明顯加快了,據前方美方人員的樂觀估計,最快到1872年中期,最遲在1872年末工程就將完工,現階段工程已完成近三分之二還多,只差吉林至黑龍江段尚未完工,同治目前正在考慮要不要在今年興建支線,在這個當口李海走了進來,李海見同治心事重重的樣子便猜到了幾分,他建議現在可以先開通盛京至北京一段鐵路來試運行,一來可以讓抵制鐵路建設的人看看成效,二來也可以稍稍緩解一下財政壓力,但同治怕無人使用這一線路,李海說包在他的身上,李海把自己買國債剩的一萬兩白銀讓自己家中的夥計帶著,去東北採購了幾車廂的糧食,以低於北京糧店進貨價三分之一的價格出售,立刻就被各大糧商採購一空,這著實讓李漲狠賺了一筆,此消息不徑而走,在京師的各大糧商見到利用鐵路運來的關外的大米居然比漕運的江南米便宜了近三分之一(實際上便宜了近三分之二,當然這個是這些糧商後來才知道的),北京至盛京一線自此火了起來,成天有大批的商人等在北京站的貨運處等待著包幾節車廂,因為東北地區這塊剛被開發的土地,資源豐富,但是各種日常用品奇缺,全國的商人都雲集京師,準備把自己手裡的貨迅速販賣到關外,而東北大米的口感甚至比江南貢米還要有味道,這也讓那些當初抵制鐵路的人回過了味,商人由原來的抵制變得急切的希望在自己的省份修建鐵路,甚至更有甚者居然動員京師的商會向朝廷的工部請願,由於鐵路部門是在工部衙門下面的一個新的分支機構,由於清政府自嘉慶朝開始就沒有大的營建項目,工部自然也就成了清水衙門,不過隨著鐵路工程的開工,工部的官職又成了肥缺,不過同治是不會讓這些貪官得逞的,派了一個廉潔的張之洞來做工部尚書,管得這些官員好不自在,張之洞這位素以清流自居的官員自然會管好手下的官吏,不過,多家商會聯合請願的事情還是頭一次,在清代這個重農抑商的國度發生這種事無異於造反,張之洞覺得事態嚴重立刻稟報了同治皇帝,同治帝剛解決完京哈鐵路的費用問題,眼下已無餘錢再修第二條鐵路,因此這個問題顯得有些棘手。(請看第五十章京廣鐵路)
....
更新最快